行走丨云溪河畔故事多

图片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提到胶州,读过鲁迅先生《藤野先生》的人,大都想起的是那个盛产优质大白菜的“古胶州”。


其实,胶州现在虽说只是一个县级市,但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繁华。青岛没有开埠之前,胶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四方商贾。因为人流众多,物资富裕,胶州古城里兴建了众多的建筑,除了基本的民宅店铺之外,还有园林、桥梁、庙宇、牌坊等等。


图片

(高凤翰雕像)


胶州的朋友告诉我:你想发现胶州之美,了解胶州厚重的人文历史,懂得胶州这座城市的内涵,应该到环绕胶州古城一周匝的云溪河畔的几个“口袋公园”转一转。这些口袋公园不只有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是精心布局的休闲空间及城市天然的绿色氧吧,还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韵味浓厚的文化景点,更是增强市民文化自信的地方。

          

图片

(云溪河风光)


朋友说,贯穿市区的云溪河,是古胶州人文昌盛的象征,是胶州商业繁荣历史见证,是胶州中古文化的发祥地。云溪河又称云河、云水、沄河、墨溪。河畔两岸历朝历代出现了无数文化名人,像宫廷画家冷枚,《清史》泰斗柯邵忞,“扬州八怪”高凤翰,一代大师法若真等,胶州仅明清两代有名的进士就达200多人,这些各领风骚的文人墨客,让胶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人文甚是淳厚。


云溪河总长近20公里,她是贯穿胶州市区的内河。从西湖公园处一分为二,将老城环绕起来。至厦门路重新归一,进入少海湿地,融入大沽河,最后和大海相连。云溪河环绕古城的这段大约9公里。我随着河道的流向,分别转了一下。这里虽然不是胶州有名的景点,但这些“口袋公园”,十分注重融入其文化内涵。如以胶州历史名人高凤翰为主题的“归云园”,融入嘉树园文化元素的“醉月台”等,可谓是胶州纵贯古今、横穿主城的“文化范,烟火气”的滨水坐标。雅致的景观、新鲜的空气、新颖的造型,让街道转角之美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文化交流的首选公共空间。口袋公园虽小,每一处点睛之笔,都“绣”出了胶州城的方寸美。

         

位于胶州中云农贸市场北侧的这个“胶州历史名人”口袋公园,以“中式游园、步移景异”为主题,运用堆山、理水、景墙、花窗等设计元素。这里有清廷画家冷枚,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著名书法家法若真,南明重臣高弘图等胶州历代名人的雕塑和生平介绍。


胶州这地方不大,但人杰地灵,虽未出过皇帝,但这儿立的三位清代皇帝老师的塑像,让我感觉到胶州厚重的历史。


图片

(张谦宜塑像)


雍正皇帝之师张谦宜。张谦宜(1650—1733)名张庄,字谦宜,一字稚松,絸斋,号山农、山民,晚年自称山南老人,以字行世。胶州城水寨人,清朝著名经学家、方志学家、文学理论家、古文家和诗人,被誉为胶州三大文人之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康熙皇帝称张谦宜为“山东学究”,并让其当四皇子胤禛的老师,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晚年张谦宜回归故里并专心写诗著书,著有《絸斋诗集》、《尚书说略》、《州志别本》等。传闻雍正当皇帝后想让老师进京做官,张谦宜听到雍正要召他入京的消息,以为是自己当年对四阿哥要求太严格,现在学生当了皇帝要治老师的罪,便在当天夜里吞金自尽。朋友告诉我说,他认为张谦宜吞金自尽之说不可考,因为并无史书明确记载,只是坊间传闻罢了,更倾向于张谦宜是83岁时寿寝正终。


图片

(匡源塑像)


咸丰皇帝之师匡源。匡源(1815-1881),字本如,号鹤泉,胶州抗倭名将匡福之后,清朝名臣和著名教育家。他自幼聪慧,1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次年中进士,34岁成为皇太子奕詝——咸丰帝的老师。他先后出任会试同考官、兵部右侍郎、江西和山西乡试考官、吏部左侍郎并代理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上行走并赐紫禁城骑马,最终成为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慈禧掌权后,匡源被革去一切职务,免于发配,罢官归乡。他返乡途经济南时,路费告罄。当时山东巡抚阎敬铭是匡源的门生,他十分佩服老师的学识和人品,诚聘匡源出任泺源书院山长。匡源在泺源书院倡导“明德静心,肩负社稷”的教育理念。据有关资料记载,泺源书院作为当时山东最大的官办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达一两百人,匡源作为山长主讲泺源书院十七年之久。培养出曹鸿勋(状元)、王懿荣(甲骨文专家)、柯劭忞(《新元史》主编)等3000余名弟子。值得一提的是,匡源既是咸丰皇帝的老师,又是柯劭忞的老师,而柯劭忞后来又当了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所以匡源即是帝师,又是帝师的老师,这一现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堪称传奇。光绪七年(1881年),66岁的匡源病逝于济南泺源书院。

                    

图片

(柯劭忞塑像)


宣统皇帝之师柯劭忞。柯劭忞字凤荪,号蓼园,生于胶州儒学世家。其父柯蘅为《汉书》校注名家,母亲李长霞以诗词见长。同治九年,柯劭忞中举人,之后十余年间曾数次参加会试未果,其间先后受聘于晋、粤、辽东等地的书院,担任这些书院主讲一职。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柯劭忞还做过湖南省学正,担任过国子监司业,在京师大学堂任过职。宣统二年(1910年),柯劭忞出任了资政院议员一职。同年10月,柯劭忞出任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柯劭忞被调回京城任典礼院学士,赐紫禁城骑马,其主要职责是教4岁的宣统皇帝溥仪读书。《新元史》是柯劭忞所撰的纪传体史书,他以《元史》为底本,重加编撰,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新元史》是柯劭忞为中华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

          

图片

(宫廷画家冷枚塑像)


公园里宫廷画家冷枚、书画家法若真的塑像也惹人注目。冷枚(1669﹣约1743),字吉臣,号东溟,晚又号金门画史,故居在今胶州中心医院东侧。可惜这儿只立了一块写有“冷枚故居旧址”的景观石,院落已荡然无存。他是清代杰出的宫廷画家。青年时代游京师,被济宁画家焦秉贞收为弟子,也由师傅介绍进入内廷,冷枚“工人物、花卉、楼台,画美人女子尤为一时冠”。用笔严谨踏实,赋色超秀,画法“工中带写、点缀屋宇精细如界画,生动有趣”。他画的女子,美丽妍雅,黄允源称赞“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妙”。康熙五十年(1711),冷枚参与绘画《万寿盛典图》,声誉大增,从此、与其师“秉贞名相埒”,成为康熙朝三大宫廷画家之一。冷枚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画供奉内廷最久”,传世作品较多,代表作有《万寿盛典图》(与人合作)、《南巡图》、《避暑山庄图》、《连生贵子图》等。


图片

(法若真塑像)


法若真(1613-1696),字汉儒,号黄山、黄石,胶州法家街人,故居在常州路小学这地方。清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法若真自小好学,受过良好的学问世家的早期教育,曾隐居大珠山下千年古刹石门寺苦读。清顺治三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布政使司参政.浙江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法若真为官很有政绩,但由于“以书画能诗名于世,其事迹反以文掩”。其诗少宗李贺,晚乃归心少陵(杜甫),以自抒性情为主,他的不少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法若真的文章同样非同异常,“或庄或谑,可歌可泣”,“百态俱出,万变不穷”,在清初文坛有“海内词坛尊宿”和“泰山北斗”之誉。他精于书法,雅善山水。书法宗魏晋,深得“钟王”遗意而别有士气。行、篆、草、楷各体皆有独特的风格。绘画专擅山水,偶尔也涉花鸟。他的画系士大夫“娱情翰墨,不为巨匠所拘”。故虽仿宋元诸家,却往往自抒情怀,笔有奇趣、代表作有《雪室读书图》。


缓缓流淌的云溪河,滋润了两岸的肥田沃土,在这里刀耕火种的人们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三里河”古代文明,它的文明圣火一直延续至近现代,经久不衰。胶州在2024年我国100强县排行榜上高居第15名,以1637.5亿元的惊人GDP,稳坐山东之首,这成绩颇为亮眼。胶州,这座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县城,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独特的魅力。胶州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连接山东半岛与内陆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工业基础雄厚,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物流等产业方面表现出色。


云溪河畔的口袋公园,不只是漂亮,还连接胶州的历史与未来。正如一位胶州朋友所言,胶州城的历史,往往就躲在某个角落,它在静静地守候与某个人的开心相遇……


图片

(胶州少海公园)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并被临沂市总工会授予“最佳评书人”、“最佳读者”等荣誉称号。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