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博弈背后:一场面板产业的改朝换代

东亚改朝换代的历史充斥着争斗与混乱,产业盛衰也难逃这样的惨烈剧本。但当下的硅谷,一场产业权力的更迭却寂静至极。

被重新丈量的产业权力

2025年5月13日,美国加州圣何塞会展中心,TCL华星的巨幅动态海报几乎遮蔽了整个走廊。奔赴今年的SID国际显示周(SID Display Week 2025),TCL华星踌躇满志,其展台更是参展商里面积最大之一——接近200平米,足够开两间标准大小的星巴克门店。即便如此,疯狂涌入的参观者还是让现场摩肩接踵。

图片

2025年SID展会现场,TCL华星展台摩肩接踵。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里抱有兴趣。一些韩国参展商走过这片“红色领土”时,会下意识加快脚步——8年前,SID还是韩国厂商展示前沿产品的荣耀之地,而今就算还在牌桌之上,但展位面积却已大幅缩水。

图片

韩国人的失落并不难懂。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袭日本”算起,韩国人已经在面板行业的“头把交椅”上坐了十几年。2019年开始,中资面板厂商合计份额就达到42%,历史上首次完成对日韩的超越。到了去年,TCL华星更是完成了对LG Display广州工厂的正式收购。有机构预计,这一动作将提升中国面板厂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并在2025年达到70%。不少观察者更是认为,2025年将是面板行业最高话语权的交接之年。

没有贴身肉搏的产品擂台,没有暗箱操作的阴谋,甚至没有针锋相对的宣传,只有展台大小的无声换位。这场物理空间的扩张与退守,恰似中韩显示产业改朝换代的实体隐喻。当中国企业的展台以物理膨胀宣告存在感,意味着全球显示产业的“东亚秩序”已被彻底重构?

权力扩张的“三支利箭”

SID展位面积的扩张,真的等同于在显示行业宣誓主权吗?

跟很多行业钟情浮夸排场不同,面板行业的参与者大多风格务实。动辄几百亿的投资,周期波动带来的大起大落,让这些巨头方方面面都学会了精打细算。

哪怕是在SID——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显示行业盛会,中日韩各方势力也只会根据产品的多少来调配展位大小,因为他们都无法确定,下一轮技术竞赛中的花费,是几百亿还是上千亿,抑或更多。

敢于做超大展台,TCL华星的底气来源于业务的支撑。本届展会上,TCL华星带来了50余款世界级水准的产品,涵盖了LCD、蒸镀OLED、印刷OLED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客观来讲,要承载如此丰富产品线,200平米的空间都并不宽裕,这与LG显示狭小的展位对比鲜明。后者已经退出LCD领域,现存产品线相对单一,可展示的产品也不多,之前的高光C位旁落也在情理之中。

图片

全球首款印刷OLED平板显示

拿下这一历史时刻,TCL华星付出的成本十分惊人。2009年至今,TCL已经对华星的累计投入已经达到2600多亿,期间经历的失败和挫折更是无法估量。站在显示行业改朝换代的当下,TCL华星手握LCD、蒸镀OLED、印刷OLED“三支利箭”,曾经前进路上的诚惶诚恐,如今已经变成了周期生死折线上的气定神闲。

对TCL华星而言,终结韩系霸权的故事始于LCD,终于LCD。2010年1月, TCL华星的t1工厂破土动工,开启了LCD赛道上的狂飙之旅。15年后,2025年4月,LG Display广州工厂正式完成工商变更,成为TCL华星的t11工厂。至此,曾经的面板霸主韩国彻底退出了LCD产业。

图片

2025年4月1日,TCL华星在广州t11基地举行升旗仪式。

商业大动作之后,外界的质疑在所难免,但这些噪声并不会打乱TCL华星的节奏。全球显示产业加速向OLED等新技术转型毋庸置疑,而LCD这个“金矿”依旧潜力十足。关于终局和重生,商业史上有两个基本规律:一个是,被预判的行业终局往往都不是终局;另外一个是,新技术往往能让成熟产业萌发出第二增长曲线。

这样的商业案例屡见不鲜。就在今年,美国怀俄明州卡丽莎金矿就因技术重获新生。早在150年前,这一矿区就因开采失败而被废弃。而随着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和磁力探测技术的应用,在此地发现了新的黄金矿脉,储量堪比加拿大阿比提比黄金带。

TCL华星这场“逆周期”的收购,也同样应和了这样的规律,更揭示了其通过“成熟技术”延续行业红利的冷逻辑。专业机构Omdia预计,在未来的5~8年,LCD面板仍将是显示产业的主流技术产品。更重要的是,TCL华星凭借Mini LED背光技术,将LCD面板的性能大幅拉高,用参数的不断升级进步打脸“LCD过时论”。

简单来说,传统LCD被诟病的点集中在:背光层一直发射白光,即便画面显示是黑色,也黑得不够彻底。而MiniLED则极大改善了这一弊病:该技术将发射白光的背光层,切割成了成百上千个发光灯珠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单独控制。当部分画面呈现黑色时,可以选择性让一些灯珠不发光,达到纯黑的效果,控光能力大幅提升。

图片

TCL华星副总裁兼研发总经理赵斌博士

在本届展会上,TCL华星副总裁、研发总经理赵斌对Mini LED信心十足。他认为,未来,LCD在大尺寸领域仍是最主流的技术之一,LCD+Mini LED背光有着媲美OLED的画质体验和极佳的客户性价比体验。

头部厂商的选择不会撒谎。不久前,任天堂揭晓了新一代游戏主机Switch 2的详细配置,出人意料的是,相比上一代升级版的OLED屏幕,Switch2配备了一块7.9英寸广色域LCD显示屏。参数进步叠加成本寿命优势,这一技术革新不仅开启了LCD的第二增长曲线,更让TCL华星在中高端显示领域焕发“第二春”。

产能整合则是另一张王牌。收购LGD广州产线后,TCL华星在广州形成“双子星”工厂布局,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产线竞争力与公司长期盈利能力。从更宏观角度观察,TCL华星广州工厂联动其苏州、武汉等地的产线,还能进一步强化对65英寸以上大屏市场的掌控力。更高的市占率,叠加与终端厂商签订长约,TCL华星正在将产能优势“武器化”。

回看韩国厂商在LCD的退圈事件,转投“先进技术”恐怕只是一面之词,而背后真正原因则是在LCD领域已无心再战。面对来势凶猛的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经营效率难以匹敌的情况下,一次相对体面的权力交接,总要好过劳而无功的落寞退场。

如果逐鹿LCD话语权是“当下之战”,印刷OLED则是TCL华星布局未来的“核武器”。在该技术路线下,TCL华星已是唯一的成功玩家。2024年11月,其首款21.6英寸4K医疗专显屏量产交付,标志着全球印刷OLED技术首次进入商业化阶段。与传统蒸镀工艺相比,印刷OLED成本大幅降低,材料利用率超90%,且能实现红绿蓝规则像素排列,显著提升文字显示精度。

尽管量产初期产能有限,但TCL华星已规划向笔记本、平板等消费级市场延伸,剑指中尺寸OLED的蓝海。在本次展会上,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表示:“OLED在中尺寸渗透率的提升,是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巨大机会。对于显示产业来讲,可能是未来五年唯一的产业级趋势。三到五年之内,中尺寸产品,包括笔记本、平板、显示器、车载等领域的OLED渗透率预期会保持快速成长。”

图片

展会现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OLED之父邓青云博士(左)与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右)交流讨论。

这一技术突破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有韩国媒体提醒本国巨头们“重新评估印刷OLED威胁等级”,韩国巨头们则集体推迟蒸镀线投产计划。然而,TCL华星凭借多年积累,已在专利、工艺稳定性上构筑了完善的壁垒。对于印刷OLED的分量,赵军如此总结:“印刷OLED可能是唯一可覆盖小、中、大全尺寸的规模化商用OLED技术路径”,其技术杠杆效应正在重塑全球显示产业的话语体系。

在印刷OLED领域攻城略地的同时,TCL华星并未忽视蒸镀OLED的布局。TCL华星内部戏称自己是“两条腿走路”,其蒸镀OLED产线已为多家主流手机品牌旗舰机型供货,且增速不断攀升。尽管起步较韩国同行晚,但通过“规模换市场”策略,中国蒸镀OLED在全球高端中小尺寸市场的份额也在稳步向前。TCL华星透露,目前蒸镀OLED屏幕,重点在中高端手机、高端和旗舰笔记本电脑和平板产品上。未来,TCL华星会基于t4所采用的蒸镀OLED六代线持续发力,推动产品和技术再升级。

TCL华星的战略图谱清晰可见:以LCD反哺现金流,以蒸镀OLED站稳脚跟,以印刷OLED定义未来。这种“技术梯度突围”的模式,不仅是对行业周期的精准预判,更是中国显示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主导转型的缩影。当韩国试图以举国之力捍卫OLED霸权时,TCL华星已用一场收购、一次量产、一次技术宣言,证明了中国企业既能“以量取胜”,亦能“以技制胜”。显示产业的下一场战役,或许早在冷逻辑中埋下伏笔。

韩国退潮的“三重困局”

将目光投向权力交接的另一方,韩国面板巨头们从来都是“狠角色”。从金融危机中,反周期投资苦战日本,拿下全球面板行业霸权,再到蒸镀OLED技术上的先发制人,过往种种彰显了东亚人特有的韧性和拼劲。

历史给“狠角色”最大的玩笑,就是送他们一个“加强版的自己”做对手。后起的中国企业,无论在韧劲还是研发的拼劲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师亦敌的角色,让韩国面板巨头们不断在骄傲、误判和迷茫中徘徊。

韩国显示产业曾以“技术至上”的偏执著称,但这一战略在遭遇到了致命挑战。以三星Galaxy系列为例,其内屏更换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占整机售价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采用TCL华星C9发光材料的国产旗舰机型,屏幕成本仅为三星同类产品的六成,却实现了更高峰值亮度与更低的能耗表现。这种“性能参数反超、成本腰斩”的逆袭,源于中国企业对技术路径的务实选择。

TCL华星还通过“垂直整合+工艺迭代”双轮驱动,大幅降低了Mini LED背光模组成本,同时以自研HVA技术改善对比度,性能直接对标韩系OLED产品,价格产品寿命优势明显。反观韩国巨头,不仅市占率不断收缩,其营业利润率出现下滑,甚至个别企业还陷入结构性亏损的泥潭。

技术抢跑不等于商业胜利,当“技术偏执”遭遇商业理性,市场会给出最终裁判。当下,中国企业已用“够用即最优”的性价比创新,重新定义高端市场规则。

被中国面板行业吸引的不只有终端厂商,全球显示行业人才也在上演“深圳迁徙”的戏码。面对中国厂商的人才虹吸效应,韩国巨头们也不能幸免。“这里能看到技术的未来。”一位从韩国来到深圳的工程师如此感慨。他的选择并非孤例:有媒体统计,最近三年,日韩台显示行业顶尖人才流向中国大陆企业的数量持续上扬,其中OLED领域专家最具代表性。

TCL华星的崛起,受益于全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曾说,公司发展战略就是以人才为重心。早在项目启动前,TCL就开始在人才建设方面做储备,依托TCL液晶模组和整机一体化项目,从全球招募液晶面板领域的技术专家。

也正是因为如此,TCL华星从成立之初,核心团队就有日韩台技术专家的身影。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TCL,深知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人才开放才能技术领先。

TCL华星的“外籍军团”故事,只是东京、首尔向中国迁徙的一个缩影。这场迁徙的背后,是产业重心的系统性转移。最近六年,TCL研发投入总额超600亿元,研发人员超2万名。截至2024年11月末,TCL累计申请专利112469件,其中TCL华星在印刷OLED领域的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PCT专利数量18567件,同样位居中国大陆企业前列;在量子点致发光显示领域,TCL申请的专利数量达到2485件 ,排名全球第二。

与此同时,韩国显示产业却因政府政策倾斜半导体,收缩显示面板人才计划等因素,人才外流严重,面临越来越大的技术人才缺口。

技术和人才的困境终究会投射到消费者的反馈。产业霸权的建立与陨落,伴随的就是迷信的养成与崩塌。

从“韩式崇拜”到“中式理性”,消费者心智的迁移,是韩国显示霸权瓦解的最直观注脚。没有三星屏就不是高端旗舰机的迷信时代已经终结。社交媒体监测显示,“国产屏不输三星”成为了小红书、微博热门话题,小米、OPPO旗舰机用户评价中“屏幕通透度惊艳”“色彩还原真实”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三年前提升4倍。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从“参数对标”到“体验定义”的跃迁。截至目前,TCL华星已与索尼、联想、小米等国内外顶尖企业组建了联合实验室,从体验出发探索显示行业技术发展的最佳路径。

韩国的困境绝非偶然,而是技术路径、产业生态与商业逻辑三重脱节的必然结果。当“高成本技术至上主义”遭遇中国“性价比创新”,当人才争夺演变为“系统战”而非“单点战”,当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重构品牌信仰,韩国显示行业的“三重困局”早已超越显示产业本身,成为全球制造业权力转移的微观镜像。

破解新身份的“焦虑”

本月15日, SID已然落幕。全球显示行业权力交接之后,中国企业将如何适应新身份。

众所周知,身份的转变往往伴随焦虑。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既定技术赛道跨入技术无人区。以TCL华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必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避免东亚制造业“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

李东生有一首非常喜欢的歌叫《漫步人生路》,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可能就是最好答案: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远在前面。

继承了TCL不断攀登的进取精神,TCL华星已经站在印刷OLED的技术无人区。令人庆幸的是,TCL华星并没有重复韩国同行当年的骄傲,而是将手中的业务不断精进。

在平衡技术多元化问题上,TCL华星利用集团终端市场的数据优势,合理调配资源,精细化分配LCD、蒸镀OLED、印刷OLED三线投入,把握当下的同时,没有忽略未来。赵军不止一次表示,在中尺寸OLED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印刷OLED技术潜力不可估量。

站在产业之巅,TCL华星的营销也展现出全球格局。不管是参加行业顶级盛会CES展览、SID展,还是今年2月,TCL签约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都是TCL华星力图融入全球消费者视野的努力。

明年,史上销量最高的单机游戏GTA即将发售最新版本——全球已售超2亿套。游戏大年,意味着大屏大年。上一代GTA发售的2013年,TCL华星还在奋力追赶韩国巨头。如今的TCL已经在全球市场纵横捭阖。考虑到TCL华星的市场嗅觉和适配调教能力,有理由相信,明年无数TCL华星的屏幕将成为不少玩家的首选战场。

当然,这一切宏伟目标的落地实施,都建立在人才战略之上。TCL华星成立以来,不仅努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还依托自身优势建立了自己人才培养体系,输送出一大批顶尖专家。

早在2021年,TCL华星就携手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同时,为优秀人才提供高附加值岗位的实操机会,帮助他们从产业链高度去理解技术、创新技术。深圳、苏州、武汉、广州拔地而起的TCL华星工厂,也是显示产业人才生长的良田。中国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远见和耐心,正是中国能在Micro LED、OLED新兴领域不落下风的关键因素。

对中国企业来讲,跟人才根基同等重要的还有产业链深度。能否带动产业链共同进步,也是考量企业成色的重要标尺。TCL华星能在硅谷的大放异彩,有自身技术的积累,更有上游材料端、设备端的全力配合和支持。

针对印刷OLED的材料性能不及蒸镀OLED,TCL华星已联合材料厂商共同开发,寻找解决方法。而在设备端,TCL华星同样布局超前。通过2014年与TEL的合作、2015年投资印刷OLED设备公司Kateeva等一系列动作,TCL华星在产线设备自主化可控的道路上已小有成就。

图片

全球首款类自然光谱轻薄平板显示

在这场身份焦虑的破解战中,TCL华星给出的答案已超越传统东亚企业的路径依赖。它以LCD现金流滋养前沿技术研发,用分布式产能构建抗周期波动的全球网络,更通过APEX臻图品牌将竞争维度从参数比拼升华为“自然光护眼”“绿色低碳”的价值主张。

正如赵军所言:“显示产业的未来不是替代,而是场景拓展。”当韩国仍在偏执于蒸镀OLED时,TCL华星用收购、量产、品牌宣言的三重奏证明中国制造登顶的从容和淡定。这场焦虑的消解,或许正是中国产业力量走向成熟的最佳见证。

结尾:展台之外的较量

1995年,拉斯维加斯CES展,TCL工作人员挤在的9平米展位,对于日韩企业光鲜的大展台羡慕不已;30年后的今天,圣何塞SID展上,TCL华星成了被羡慕的对象。没人能够预判,全球产业权力的转移竟会如此波澜不惊。

在圣何塞展台的镁光灯背后,一场超越显示技术的战争已取得阶段性胜利。TCL华星挤压的不仅是韩国厂商的展览空间,更是韩国执掌近三十年的产业话语体系。当中国企业的展位图年复一年向外蔓延时,全球电子产业观察者应该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的不是一场普通的技术迭代,而是一个国家重新掌握定义“先进”权力的历史瞬间。

图片

SID展会外场,TCL华星超大海报几乎铺满了整面墙。

显示产业的王朝更迭史提醒着我们——所有坚固的霸权都会烟消云散,唯有创新者才有资格留在历史的牌桌之上,跳出“改朝换代”的命运剧本。展位面积是权力的物理投影,而真正的权力,则藏在TCL华星人的创新日志当中。

暂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