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月中旬,两个台风胚胎92W和93W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海面相继登场,构成热带双系统共舞格局。
2.由于高海温和良好的辐合条件,93W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可能发展为今年1号台风“蝴蝶”。
3.然而,两个台风胚胎目前处于结构松散、螺旋性不明显的状态,对流云团组织性较差,强度提升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4.双台风胚胎共舞将带来更复杂的预报难题,如藤原效应,可能导致台风路径、登陆地点、强度形成机制的巨大变化。
5.未来一周内,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区域应做好两手准备,防范台风登陆和持续降雨城市内涝。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一、两个台风胚胎现身,双系统同框“共舞”
随着6月步入中旬门槛,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海面开始躁动不安。6月6日前后,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其南侧的热带辐合带对流突然增强,给大气层注入了不稳定能量。在这种背景下,两个台风胚胎92W和93W相继登场,构成典型的热带双系统共舞格局,西太进入备战状态。
92W是前期在菲律宾以东海面上最早萌生的系统,但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结构松散、螺旋性不明显的状态,强度有限;而新加入战局的93W,位置相对更靠东,嵌套在季风槽东段,这一带的辐合条件较好,意味着它拥有更强的发展潜力,形成今年1号台风“蝴蝶”的可能性正不断上升。
从目前监测到的情况看,两个系统都没有迅速增强的条件,对流云团虽有萌动,但整体组织性较差。然而,这种“萌芽阶段”台风胚胎往往变化极快,一旦海面温度、风切变等关键条件调整到位,强度提升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值得一提的是,东亚及西北太平洋地区当前海温较为偏高。尤其是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中部,普遍海温在30℃以上,这种高热背景为台风胚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热量支持。这也是最近需要密切盯防双台风胚胎的根本原因。
二、“蝴蝶效应”级复杂局面,可能出现藤原效应
双台风胚胎共舞,不只是视觉上的“热带双胞胎”,更意味着气象层面将面对更复杂的预报难题。未来一周内,92W和93W是否各自发展、互相干扰或合并,都会对台风路径、登陆地点、强度形成机制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双系统并存状态有一种特别的可能性,叫做藤原效应。这是指两个热带气旋彼此接近时,会围绕一个中心互相旋转、偏离原本路径,甚至合并或互相削弱。当前92W和93W虽然相距较远,但它们都处于季风槽里,在副热带高压引导和季风系统夹击下,未来相遇、互动并非不可能。一旦藤原效应成型,那后续路径将难以提前准确锁定,不确定性大大上升。这也是为何气象机构强调未来一段时间必须滚动修正路径预报,并密切监视两个系统的组织情况。
另外,目前两胚胎都位于副高南侧,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将起到“交通引导”的作用。如果副高稳定强势,那么它将把台风系统往西或西北方向带动,这种情况下,我国华南或东南沿海接触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反之,如果副高减弱或偏北,路径可能偏东偏北,对我国影响就会减轻。按照当前多个集合预报模式的趋势线看,6月中旬(约12日至16日前后)是一个潜在的台风靠近时间窗口,尤其是华南、东南沿海应当提高警惕。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甚至浙江等地或成为第一个感受到热带天气系统影响的区域,是否带来台风风雨或是转化为季风低压,还需进一步观察。
三、季风槽搓胚活跃,沿海要提早做好防范
目前,整个西太季风槽仍在活跃搓胚。典型的季风槽环境中,容易诞生多个台风胚胎,彼此间搅动风云。今次的92W和93W,也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从统计上看,每年6月进入台风初期活跃期后,初生系统多在菲律宾以东、南海南部或马绍尔群岛等区域生成,之后受副高、季风槽和西南季风等控制向我国靠近。不过,早季台风常具备两个显著特征:结构弱、路径乱。由于早期近海海温仍未完全升高,风切变较大,难以迅速发展为强台风,但降雨能力往往不容小觑——尤其是当系统转化为季风低压或热带扰动增强,在登陆前后会带来连续性强降雨、局地暴雨和风力骤强的影响。
因此,即便本轮双胚胎未来一两个未能迅速增强,也不代表其无害。相反,一旦以雨为主的季风槽形态上岸,带来的长时间阴雨或地质灾害风险同样不能忽视。尤其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区域,未来一周应做好两手准备:一手防范台风登陆,另一手防范季风低压登陆所致的持续降雨和城市内涝。山区居民、旅游景区、建筑施工、港口运输等环节要提前部署,关注台风预报“信号”更新,别让台风突然造访打了措手不及的一击,早一步准备,就是安全多一步。
总结而言,这场双台风胚胎带来的局面,其核心并不是“有几个台风”,而是它们背后代表的——西太平洋热带季节已然启动,而我国将正式迎来与热带系统“密集接触”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