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成为“对话”而非“知识”

给大学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若想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需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结合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兴趣点,通过互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段重要历史。本文以抗日战争史为例,从问题导向、场景体验、专业联结三个方面,介绍如何让这段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历史”成为“对话”,而非单纯的“知识”。

一、以问题导向激发探索欲

在讲授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时,我们必然会提到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这两种战场形成协力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战场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国民党军队短时间内丧失大片国土,而八路军新四军能在敌后扎根?”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和分析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之间的差异,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当今社会,一些“抗日神剧”对历史的描述往往过于夸张和扭曲,这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也影响了对真实历史事件的理解。为了纠正这种偏差,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的游击战有多艰难?日军的三光政策给根据地带来了哪些灾难?”等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残酷性。

在讲授抗日战争史的过程中,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兴趣。例如,当我们讨论犯下空前严重罪行的甲级战犯时,可以结合日本靖国神社问题,引导学生追问:“历史记忆如何影响当代中日关系?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历史仇恨?”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关系到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推动未来的和平与合作。

二、用沉浸式体验重构历史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在抗战时期不同群体所面临的艰难日常和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例如,让学生们模拟“西南联大师生在空袭中坚持上课”的场景,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师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坚守。让学生们模拟“敌后根据地军民召开减租减息大会”的情景,学生们则能体会到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通过围绕设定的议题进行辩论,学生们不仅能够在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够在辩论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围绕“假如你是1937年的北平学生,会选择留在沦陷区继续斗争,还是奔赴延安寻求新的希望”这一议题,引导学生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并感受到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抉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通过组织历史情景剧的表演,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例如,通过让学生们扮演杨靖宇、赵一曼、左权等英雄人物,通过模拟与当代人的对话情景,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

三、结合专业建立历史联结

对于理工科学生,可以重点讲解抗战时期的技术差距,如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与当时中国“小米加步枪”的军队之间的显著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这种探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还能够启发他们思考技术与人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为人类服务。

对于文科学生,可以重点讲解抗战时期的宣传策略,如漫画、传单、标语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分析这些宣传材料的创作背景、设计思路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传播效果,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历史知识,还能够理解宣传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为社会带来更加积极的效果。

对于商科学生,可以重点讲解抗战时期的经济状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特别是侵华日军实行的“以战养战”政策,对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实行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是如何帮助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通过这些历史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历史意识,还能够提升他们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历史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堆砌,更是无数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牺牲与抗争。大学生们所抵触的并不是“严肃的历史”本身,而是“僵化的叙事”。他们渴望的是更加生动、更加具有互动性的历史学习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将“历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对话”,而非“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将抗日战争史转化为可探索、可体验、可联结的“话题库”,让历史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学生心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