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梦娜
“老杨,你这二维码贴得歪歪扭扭的,我帮你重贴!”午饭间隙,瓦工许康军笑着打趣工友,小心翼翼地将安全帽背面的人员信息二维码抚平。在中铁六局建安公司连云港项目部,这张不到掌心大的“小纸片”却成为项目部精细化管理的“大功臣”。
时针拨回几个月前,项目部的劳务管理人员曾陷入“手忙脚乱”的困境。每日清晨,工地入口处总会排起长队,工作人员扯着嗓子核对人员信息:“姓名?工种?进场时间?”工人们攥着纸质登记表,方言混杂着催促声此起彼伏。
“一天光登记就得耗一个多小时,效率太低了!”看着堆积如山的登记表让人直摇头。更棘手的是,传统登记方式漏洞频出——信息更新不及时、冒名顶替、工种混淆等问题,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威胁着施工现场的安全与管理秩序。
“必须得想个办法!”项目安质副部长王志扬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句话。连续一周,他扎根工地,跟着作业人员同起同休,观察登记流程的每一个细节。
“王工,我这字写得歪歪扭扭,总填错表。”来自河南的水暖工陈新挠着头抱怨,“有时候急着上工,登记还得排队,心里干着急!”他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王志扬的思路。可究竟该如何突破?这个问题成了他茶饭不思的“心结”。
直到有一天在下班路上不经意间听到路边摆摊大爷的叫卖声,王志扬盯着大爷身边的付款码突然灵光乍现:“既然能扫码付款,为什么不能扫码查信息?”这个念头让他激动得顾不上吃饭,立刻拨通商务法务部电话:“咱们能不能把劳务信息生成二维码,让工人随身带着或粘贴到安全帽上?这样一扫就能查询信息,并上传形成记录资料!”电话那头先是短暂的沉默,随即兴奋地回应:“好主意!这可比纸质登记方便一百倍!”
说干就干!王志扬联合多部门开启“攻坚模式”。收集300余人的身份信息、工种、安全教育培训状况等数据,反复核对确保零差错;与技术团队研讨二维码生成方案,测试扫码兼容性;甚至蹲在工地门口,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扫码流程。
“王工,我这操作手机不熟练,如果扫不了码咋办?”面对工友的担忧,他立刻调整方案,改为微信人工扫码终端。经过半个月的打磨,印有个人专属二维码的小纸片终于“出炉”,成本仅2分钱一张。
推行首日,工地入口处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工人入场时,保安轻轻一扫,姓名、工种、班组、进场时间、安全教育情况等信息瞬间弹出,整个过程不到3秒。“以前最怕忘带登记表,现在带着二维码就啥都有了!”来自安徽的电工温超士露出满脸笑容。
更让项目部惊喜的是,二维码管理带来的连锁效应。安全交底记录、入场教育培训资料、人员施工情况等信息全部关联其中,实现了人员从进场到离场的全周期动态管理。某次安全检查中,扫码预警一名电工证件即将过期,分包单位及时联系地方单位进行复审,成功消除不合格用工的安全风险。“这小纸片,就是我们的‘智慧管家’!”项目经理王辉感慨道。
如今,这张凝聚着创新智慧与为民初心的“小纸片”,不仅成为连云港项目部的管理“金名片”,它更像一张无形的安全密网守护着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而王志扬依旧每天穿梭在工地,收集工友反馈,琢磨着如何让这张小纸片发挥更大作用。他常说:“管理无小事,我们多花些心思,工友们就能少些隐患,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工程人担当。”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