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保险产品宣称百万保额,但实际理赔可能与预期有较大差距,消费者需了解保险条款和保障范围。
2.测评发现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名称有歧义,导致消费者预期与现实情况严重背离,增加理赔纠纷。
3.另外,营销文案不规范,如饥饿营销、价格对比等,可能导致消费者在未理解清楚产品结构的情况下草率投保。
4.由于人工客服缺位,消费者在互联网保险理赔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解答,影响长期用户经营。
5.专家建议建立“信息阳光化”机制,强化互联网保险的信息透明度,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相信大多数人在考虑这类“百万险”的时候,其实也知道这里头是有门槛的,不可能说随便看个感冒就能获赔一百万。但是,您有没有认真了解过,这里头的门槛到底能高到什么程度?它宣称的“百万保额”,跟大多数情况下投保人能够获得的理赔,究竟能差多大?
浙江的杨女士刷手机时常会看到推销保险的直播,主播热情洋溢,从标题到内容,都很有吸引力。
董女士在互联网平台上给自己的母亲购买了一份意外伤害险,当时宣称发生意外伤害住院期间可以获得“住院津贴”等理赔服务,在发生意外需要理赔时,却并不顺利。
保险行业从业者李女士认为,购买互联网保险的首要问题是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信息不对等。
李女士表示,消费者买互联网保险时,看起来保障很全面,价格适宜,一旦出险就会发现跟此前的宣传有不小的差别。
为了全面评估互联网保险产品真实情况,上海市消保委联合复旦大学针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展测评。测评采用双重评价框架,聚焦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三类产品,分别从销售端和产品端对互联网保险产品进行综合测评。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课题组选取了10家市场上主流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和头部保险中介机构,并从中选取了35家保险公司共计150款保险产品样本。测评中发现了一些跟消费者权益有关的典型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产品名称有歧义。
在复旦大学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课题组成员要斯磊看来,这会导致消费者的预期和现实情况严重背离,导致理赔纠纷高发。
唐健盛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营销文案不规范。很多互联网保险产品使用了饥饿营销策略,或者是夸大对比的优势来刺激用户下单,并没有同步披露可能的保障缺失,导致用户依据片面信息来作出决策。
要斯磊认为,这类导向会让消费者在未理解清楚产品结构的情况下草率投保,将保险视为快速消费品,而不是长期风险管理工具。
要斯磊表示,在保险销售与服务流程中,人工客服应该在关键节点承担解释条款、回应疑问与处理争议的责任。然而在实际运营中,人工客服缺位导致用户在面对非标准问题时难以获得有效解答。
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唐健盛提出,互联网保险的价值在于用技术降低保障门槛,而不是用话术制造信息鸿沟,当务之急是建立“信息阳光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