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标杆寻差距,笃学奋进促提升——PCCM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举办实地参访

2025年5月23-2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举办了PCCM肺癌与肺结节实地参访,此次参访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为期一天半的参访过程中,全体学员深入交流了PCCM肺癌和肺结节亚学科建设相关经验、多学科协作肺癌规范诊治并对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支气管镜中心进行了实地参访,现场观摩了气管镜介入诊断与治疗的操作。参访学员纷纷表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PCCM肺癌与肺结节亚学科建设非常规范,获益良多,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学科建设与临床实践的经验。本次参访为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建设树立了标杆,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学科建设见成效

 

随着PCCM学科的不断进步,肺癌亚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多学科合作成为提高诊疗水平的关键。本次参访集结了呼吸与危重症科众多专家学者,凝聚各医院PCCM肺癌亚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从胸外科、病理科、放射科的视角剖析肺癌规范诊疗,探讨NSCLC全病程治疗策略,并以MDT形式对肺癌重症、典型病例进行讨论,推动多学科协作肺癌综合治疗的发展,致力为肺癌患者带来长生存,为“健康中国2030”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46.6%的目标贡献力量。


图片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李海潮教授做开场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70年,几十年风雨兼程,始终坚持初心不忘追求与探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2018年规范化建设项目中的三级医院示范单位,PCCM科在培训规范性、考核高标准及与国际接轨程度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诚挚地期待着与各位专家同道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学科迈向新的高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黄克武教授讲道PCCM规建项目自2018年开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已见成效,从PCCM 1.0到2.0,再到2024年PCCM 3.0肺癌与肺结节照护能力提升项目正式启动,全方位提升肺癌与肺结节的规范诊疗水平。北京朝阳医院已在3月初同步完成本院PCCM科肺癌与肺结节、哮喘、慢阻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感染中毒症(Sepsis)5个专病照护能力建设的实地评审工作,不仅是对医院过往努力的肯定,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会议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予辉教授主持下正式开始,首先对本院PCCM肺癌亚学科建设进行了介绍,早在1999年,呼吸肿瘤专业组就已成立,一路走来,在门诊、病房、人员培养、科研以及随访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经验或可为更多PCCM科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与放射科、病理科、呼吸介入等多学科秉持着协同合作、共同进步的理念,在肺癌诊疗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郑志水教授也分享了肺癌亚学科建设经验,他说到PCCM肺癌与肺结节项目以评促建,有力推动肺癌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胡滨教授、病理科路军教授、放射科郭晓娟教授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就肺癌的规范诊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交流。这一跨科室的对话不仅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共享,更极大地推动了各科室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专题讲座环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倪军教授分享了NSCLC全病程治疗的思辨与未来,强调在抗肿瘤药物领域,总生存期(OS)是国际公认的疗效“金标准”,无进展生存期(PFS,过程获益)无法替代OS(终点获益),提高疗效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仍是当下追求的主要目标,同时这也是“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


介入实操促技能

 

呼吸介入技术在肺癌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医疗手段。本次参访中,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王峰教授带队分享本院是如何一步步建立以肺结节的精准诊断与微创治疗技术为核心的科室特色,提高专科影响力的。李婉教授讲解了呼吸介入术中新型诊断及治疗技术的应用发展与病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介入实操环节,同时安排了三台活检取材手术供现场观摩学习,分别是O型臂下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肺结节活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内多发病变活检术、超声支气管镜下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以及肺部肿瘤超声支气管镜下PTS注射治疗等多项技术。参访学员实地直观地看到了北京朝阳医院规范的操作流程、先进的设备及关键技术的要点,学习热情高涨,反响热烈,纷纷表示看到了不足与发展的方向,回去后要在科室内学以致用,发挥好带头作用。

 

病例实践共探讨

 

第二天的肺癌MDT讨论环节由张予辉教授主持,尉艳霞教授带来了肺癌重症病例分享:“患者病情进展极为迅速,复杂性与危重度均超出预期,始终怀揣挽救患者生命的信念,致力于为晚期肺癌患者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这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朱敏教授准备了EGFR突变晚期NSCLC长生存病例分享,总结归纳道:“在此病例中,患者为EGFR 21 L858R + 20 768I复合突变,采用奥希替尼单药治疗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长达46个月,实实在在地从治疗中长久获益,让晚期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愿景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实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敏教授带来了EGFR突变晚期NSCLC靶向联合治疗病例分享:“该患者处于肺癌晚期,伴有全身多发转移,同时伴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我们为其制定了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适时穿插局部治疗。令人欣喜的是,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自2022年7月开始治疗至今,疗效卓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朝阳医院MDT团队放射介入影像中心高燕莉教授、病理科蒋兴然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予辉教授、石欣雨大夫、高瑞月大夫均就各自专业领域发表了精彩的见解,展现了北京朝阳医院MDT协作的高质量,OS始终是金标准,PFS无法成为OS的替代指标,随着肺癌诊治越趋精准,一定要遵从规范化治疗,一线治疗方案对于总生存期至关重要。

 

参访总结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办的一天半的PCCM肺癌与肺结节实地参访圆满落幕,医院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剖析+实操演练”这一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不仅为全国各地的同仁们搭建了一个面对面学习交流的平台,还使他们得以全方位、深入地了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学科建设、肺癌亚学科发展、肺癌规范诊疗、介入先进技术和肺癌MDT实践的经验。对标标杆寻差距 笃学奋进促提升,相信在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将更上层楼,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癌症五年生存率目标。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