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制度科普
第一阶段:童生——生员(秀才)
📍县试:清代的“县试”是三年两考,二月开考。总共有五场考试。
📍府试:紧跟着县试,时间为四月,考试内容与形式与县试一样。
📍院试:院试是是省级的考试,同时也是考生是否能够成为“生员”的最重要的一关。分为初试——招复——大复,考中后成为生员,俗称秀才。
⭕️生员
生员要定期考试,岁考是三年举行一次,由当地学政主持,考试完毕之后,生员按成绩分为六个等级。
身份最高的叫“廪生”,由朝廷每月发给粮食,可以理解为“有奖学金的生员”。第二等级的叫“增生”,没有“奖学金”。“廪生”和“增生”可以视为“优秀生员”。第三等级的叫“附生”,是最为普通的生员。第四等级的叫“青生”。
清代规定,生员可以穿蓝色的袍服,但如果成绩太差只能穿青色的袍子,就叫作“青生”。最差的一种叫作“社生”,这些生员因为成绩太差,被逐出县学,发往乡社读书。
⭕️监生
在生员之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叫作监生(监生又有荫监、贡监、恩监、优监、例监)。所谓“监生”,指的是在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与生员不同的是,监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参加乡试、考取举人,还可以在国子监内读书达到一定时间之后申请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根据成绩直接授予官职,这样就可以正式走向仕途。
第二阶段:生员——举人
📍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因在秋季举行,称为“秋闱”。在乡试正科的前一年,各地学政官会组织“科考”。在“科考”中通过的人才获得参加第二年乡试的资格。乡试考试是三场。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作 “解元”。
第三阶段:举人——贡士
📍会试:乡试考中的举人,来年春天三月份就可以进京参加会试,称为“春闱”。会试有三场考试,内容与乡试基本一致。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叫作“会元”。
第四阶段:贡士——进士
📍殿试:会试四月十五日发榜后,四月二十一日就要进行殿试。殿试的考场在保和殿,所以才称为“殿试”。殿试只有一场,题目一般只有“策问”四道,最终由皇帝裁决排名,选出一甲、二甲与三甲。
📍朝考:新科二甲和三甲的进士要进行“朝考”。“朝考”的目的是要选出“庶吉士”,即在新科进士之中挑选有才能之人送进翰林院继续深造。被选为“庶吉士”,往后仕途会走得更顺畅。
· 参考书目《清朝穿越指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