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越多,越被银行“歧视”?

文/狗蛋分蛋


存款越多,银行给你的权益越好,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一套逻辑。最近,微众银行的客户大春,却有了完全相反的体验。他在社交平台上灵魂发问:


是不是存微众的钱越多,越被歧视?


图片


事情是这样的:


大春是微众银行的老用户,经常会通过微众银行“活期+”购买一些理财产品。


上个月,大春登录账户时突然发现,自己一直看好的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莫名其妙的从购入列表“消失了”。


起初,他还以为是产品下架了。


大春在微众银行有两个账户,一个存100万,一个存60万此时,他登录的是存100万的账户。


当他切换到60万账户后发现这款高收益产品,好端端摆在推荐列表的“首栏首列”。


这让大春有些迷糊:明明没有下架,为啥100万的账户买不到?


他赶紧找到银行客服询问原因,对方告诉他:购买列表是“按实际运转情况动态调整”,具体情况“以APP售卖资产为准”。


套话式的回复,没有解决大春心中的疑惑,于是开始自己寻找原因,大春两个账户有些区别:


存100万的是老账户,60万的是新账户。


他怀疑,自己遭遇了微众银行的“大数据杀熟”。


评论区里,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少。


有人也是微众银行的老用户,他表示“每次都看不到微众银行最新高年化产品”,找客服说不推荐就退储,APP上才能找到。


图片


还有人在账户资金充足时,看不到收益最高的产品,等到账户里钱被用掉了,高收益产品又会神奇出现。


图片


网友总结规律:微众银行账户存款越多,被推荐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几率就越小,账户创建的年限越新,列表里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越多。有人打趣:


劫富济贫,微众银行是真的“侠义”。


这两年,随着大行存款利率不断走低,不少用户更愿意购入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来找补。


而在银行理财圈子里,微众银行“活期+”系列,绝对是很多新手投资者绕不开的选项。


为,宣传收益率足够诱人。


就拿微众银行新用户铁柱的例子来说。


开户后,银行提供的“新户必看攻略”里,属于较低风险的“活期+”,宣传中最高近7日年化收益达到3.52%,升级版的“活期+Plus”,更是达到了4.74%。


什么概念呢?


银行理财产品,根据风险评级可以分为从R1到R5五个等级,其中R1较低风险产品,年化收益率平均在2%左右。


尤其是低风险活钱产品(可随时买入随时卖出),风险更低,收益普遍在1.5%以下。


比如招商银行“朝阳宝”,宣传7日年化是1.38%,中国银行“活钱宝”为1.41%。


“活期+Plus”最高4.74%的收益率,可以吊打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了,更别提宣传中说的还是“活钱理财”,两个优势叠加,属实遥遥领先。


现实是,“活期+”的产品收益并没有宣传中那么美好。


有网友因为高收益选择在微众银行开户,结果几个月时间过去,发现产品实际收益率也就2%,发帖询问原因。


图片


懂行的人回复:这是被套路了。


微众的活期+默认按照“成立以来年化”展示收益率,这个数据普遍偏高。产品的真实收益,需要打开产品详情,点击“近一月”或者“近三月年化收益率”才能看到。


同时,“活期+”中高收益产品,大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活钱产品,而是固定期限投资,一些产品购入后需持有1个月,或者半年。


一般新手小白,很难注意到这些,往往被摆出来的数据诱惑,脑子一热就买了。


其实,这也是行业惯用的一种吸引新客手段。


不光是微众银行,很多有客流需求的银行都会用,特别是一些相对激进的城商行、民营银行等,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抓眼球。


这几年,微众银行开始向转型资产管理,对新客流的要求,摆在明面上。


像上面提到的“杀熟问题”,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告诉狗蛋,部分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也许会有总额限制。


有一种可能,微众银行希望通过限制大额投资客或者老用户购买,将机会分出去,达到吸纳新用户的目的。


微众银行是国内批准成立的第一家民营性质互联网银行,最大的股东是腾讯,最早靠网络个人消费贷“微粒贷”发家。


截至2024年,微众银行总资产规模为6517亿,在国内19家民营银行中排名第一,累计服务个人有效客户已超过4.2亿,是同期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量的两倍,直逼国有大行。可以说:


稳坐中国民营银行“一哥”宝座。


不过,微众银行也有自己的烦恼。


2024年,微众银行遭遇了成立以来首次年度营收下滑。


前段时间,微众银行突发公告宣布大幅度降息:


从4月29日起,从1年到5年的个人定期存款利率统一调整为1.6%。同时,6个月到3年期的大额存单年利率同样调整为1.6%。


此前微众银行定存利率为2%,一把梭哈40bps,市场议论不断。


有人说,微众银行这是在响应国有大行的号召。也有人说,此举是微众银行业务线转向的信号。


透过财报数据,不难理解动作背后的意义。


2024年,微众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接近83%,定期存款的比例只有17%,同时其营收主要依靠贷款产生的净息收入,占比接近80%。


净息收入是大部分迎合的主要收入项,行业平均占比在60%左右,比如招商银行,2024年净息收入占比为62.6%平安银行为63.7%。


客户比例低,业务主要依仗放贷,因此卷定期存款利率,对微众来说没啥意义。


微众银行真正的挑战,来源于客户增长见顶。


2021年,微众银行年用户规模增长近5000万,202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400万。


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贷款遍地开花,微粒贷竞争压力加剧,另外流量红利衰退,加上传统银行也开始拥抱互联网,“一哥”急需拓展一条新路。


这时,吸引新客,一方面可以为停滞的用户增长带来新血液。


另一方面,多元化发展,可以优化目前过于依赖贷款的业务结构,提供新的造血手段。


有网友说,前段时间微众银行516理财节,自己好奇开了个账户,自此,销售电话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上了自己,有推荐微众系理财的,还有推荐微粒贷的......


严重的时候一天能收到七八个。


关键投诉也没用,对方告诉他,这些电话不属于微众银行,还提醒网友小心诈骗。


早在去年10月,“济南时报”就曾报道过微众银行的“轰炸式”电销骚扰,有人一个月接到过200余通与微众银行相关的推销电话。


微众银行的老用户们,希望能被银行一视同仁,买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新用户们则希望微众银行不要再给自己打电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