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先发制人,导弹打击俄导弹部队,俄铁轨被炸,美英法集体失声了

乌军先发制人,导弹打击俄导弹部队,美英法集体失声了。

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之际,局势在6月5日再添新变数。

当日凌晨,乌军在安全局和国防军其他部门的配合下,对布良斯克州的俄军第26火箭旅聚集区发动导弹打击。

图片

该部队配备“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事发时正计划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动攻击。

乌军此次“先发制人”使用导弹打击俄本土,不同于以往的无人机战术,被视为突破作战限制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袭击成功背后可能存在俄内部情报泄露或乌特工深度渗透,反映出俄方本土安全防御的脆弱性。

目前俄方尚未对此回应,西方多国亦未表态。

图片

到了6月5日上午,俄罗斯沃罗涅日州一段铁轨遭爆炸装置袭击,导致列车停运和区域铁路运输瘫痪。

俄罗斯联邦调查委员会认定这些事件为恐怖袭击,但无任何组织或个人认领责任。

此前布良斯克州、库尔斯克州的铁路桥袭击事件仍未查明真相,此次事件再度引发对系列袭击关联性的猜测,凸显俄本土安全面临的持续性威胁。

图片

在军事冲突升级的同时,欧洲对俄施压步伐加快

欧盟委员会宣布起草第18轮对俄制裁,重点针对能源收入与贸易,距离第17轮制裁通过仅隔半月,显示欧盟对俄强硬立场持续加码。

同日,北约17国在波罗的海启动“波罗的海行动”联合军演,9000名士兵、50余艘舰艇及25架军机参演,演习地点靠近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明显带有战略威慑意图。

分析认为,欧洲频繁动作旨在弥补其在俄乌和谈中被边缘化的处境,试图通过强化存在感介入谈判进程。

图片

当前局势呈现三重矛盾:乌克兰突破作战限制与俄本土防御漏洞的较量、俄境内“恐袭”频发与调查滞后的困境、欧洲试图重塑话语权与美俄互动节奏的博弈。

随着普京拒绝乌方停火提议,冲突短期难以降温。而西方的沉默与欧洲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北约内部对俄乌问题的立场分化。

这场由导弹袭击与铁路爆炸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考验普京的危机应对能力,也将影响全球对冲突走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