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之前,该不该先认识“下蛋的母鸡”? | 青年维也纳

图片
读名著之前,该不该先认识“下蛋的母鸡”?


图片

作者:高林(克罗采和春天)

如果你没读过他的书,你了解他这个人干什么?如果你读了他的书,你要相信,作者最好的那一面就是你从书里感受到的那一面!
图片
晚年的雨果在巴黎当“上帝驻第三共和国大使”期间,有一次在沙龙里大声说“歌德最好的作品就是《奥尔良姑娘》”。他可能是希望借此把话题引向“爱国”,但讨厌鬼屠格涅夫插嘴说“可是恕我直言,《奥尔良姑娘》不是歌德写的,是席勒写的!”雨果听了回答说“是么?或许我没有看过歌德也没看过席勒,但我应该比你们更了解歌德,也更了解席勒!因为我了解他们不需要通过阅读!”这个回答引起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雨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基本上就是文学领域的“诸圣相通功”。你自己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按照诗人的方式生活,用诗的语言写作,你的诗打动了一个时代的心灵,你感觉到“罗马永恒的心随着你的声音跳动”,那不是因为你自己有什么独特之处,相反那只能说明你走上了一条始自摩西、直到雨果的“诗人的金色道路”,你追求真理、用诗的语言展现你的追求、诠释你的发现,真理的光借着你的声音照亮世界。你是真理的诠释者,某种意义上甚至是真理的镜子。


图片

《远在那边的岛上》,安德烈·吉尔,1878年。画面中雨果变成雄狮趴卧在根西岛的岩石上,对向他射箭的跳蚤毫不在乎。身旁的诗琴是许多神话里神明的标志,背景中的太阳寓意着雨果把光明带来人间。


那作为真理的镜子,你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就是对其他诗人的了解。你洞悉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了真理的光亮,那你也就洞悉了上自摩西、下到雨果的一切诗人的内心,因为他们都跟雨果一样是真理的镜子。如果屠格涅夫这种人继续抬杠,硬要举例说某某诗人跟你不一样,那也只能证明那个被翻出来的人不是个好诗人!


这当然是开玩笑。但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一批人发自内心地这么想。雨果从《克伦威尔序言》时代就开始津津乐道于“诗人的系谱”,从摩西到荷马、从维吉尔到卢克莱修,中间或有增减,但结尾不言自明都是他雨果。这种诗人的谱系、诗人的“诸圣相通”其实真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每个人其实都由不同侧面组成的。


图片

小说《巴黎圣母院》一炮打响,推动了巴黎圣母院本尊的修复工程


当一个人写作的时候他是真理之镜,真理籍着他的笔向世界呼喊。当他写完坐在书店老板的柜台前边结账的时候又是另一个侧面,比如雨果老师自己就是另外一副嘴脸。“那你说我写一部小说,里边有圣母院的钟楼、有怪人、有热辣的吉普赛女郎、有大学生,这得值多少钱?”同样的,当莫泊桑老师写信给夏庞蒂埃太太的老公:“我跟你说要是我把这几篇小说交给那个谁谁谁去出版,他保底给我印*百本、每本给#十苏,这加起来我就能多赚###法郎,可为什么我还要把他留给你出版呢?因为我们合作这么多年了,我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可你为什么还不赶紧把合同给我寄来呢?最重要得是为什么还不把汇款单给我寄来呢?”“我的书现在销量很好,你却犹豫不决!”在谈条款的时候,其实作家也有“诸圣相通”的一面,一个人自己成了作家,也基本上就了解了大部分作家。


所以想了解一个作家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你自己也当个作家,哪怕成不了家,只要你像他们那样写作、像他们那样生活,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照照镜子就能了解很多人。当然也有失败的情况,比如波德莱尔老师和巴尔扎克一样负债累累,但波德莱尔老师神经纤细、精神脆弱,巴尔扎克老师站起来的地方,他瘫了!(字面意义上的瘫了,被妈妈用火车运回巴黎)。他说“这些债主天天折磨得我没法写作”“可是不写作就没法还债!”所以波德莱尔老师在告诫年轻作家的时候真诚地说“如果可能千万别欠债!如果非要体验一下欠债可以假欠!”用心良苦!


图片

1866年,波德莱尔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被送回巴黎后住进疗养院,第二年就病逝了


可假如你不打算用通灵这个办法来了解作家,在通灵之外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从作品入手去了解作家,另一个则是从传记入手来了解作家。


这两个办法里,从作品入手无疑是比较好的一个。因为一般来说每个作家最好的形象都是他在作品里表现出来的那一面。比如《道连格雷》里的三个主要角色,除了小帅哥道连格雷,剩下的两个,画家和亨利勋爵其实都是王尔德老师自己。这两个人一个能管住自己,始终聪明有趣,天天花天酒地还不缺钱,还炫耀“只有付账的人才缺钱,我不付账所以我也不缺钱”,另一个则被艺术、被美吞噬了,虽然死了却死得隐秘、无人知晓。这其实比现实就好了很多。现实中的王尔德老师既管不住自己、被美和爱吞噬,还在众目睽睽之下摔在烂泥里,死得凄凉、悲惨、难堪,让他自己都难以容忍。


因为文学作品里的一切都是作者能够控制的,而人生里的作者却身不由己。在纸上每个抓着笔的人其实都能够随便支配别人,一旦放下笔、关上屏幕,就要被别人支配了。


图片

王尔德老师在现实中经历的起起起落落落落落人生


所以理论上说,要认识一个作家,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写的书。读一个人的作品却不去读他的传记,其实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选择。因为一旦深入了解了一个作者,作为读者或多或少总要失望、有的甚至要伤心。有个英国旅行家说“想对君士坦丁堡始终保持好感的诀窍就在于,坐船去君士坦丁堡!”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不过他还有后半句“千万别上岸!”


对待第二罗马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对待作家其实也是一样。路德维希二世千方百计终于找到了瓦格纳老师,然后大失所望,于是他每次喊“把瓦格纳叫来!”的时候都要用手向侍从官比划引号,意思是“把那个欢蹦乱跳,会喘气、会跟女演员眉来眼去,还找我要钱的瓦格纳找来!”


如果想对一个作家始终保持好印象,那就应该多读他的书,而不是读传记。可事实上大部分人都管不住自己。吃鸡蛋的时候难免不会对母鸡有点好奇心。坐船过了达达尼尔海峡,看到了那些宏伟的穹顶也多半不会不上岸。


图片

重新上色后的1890年代君士坦丁堡旧照


被作品吸引着去了解一个作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们对这个人已经有滤镜了。我们对这个人的容忍度就会非常高。一想到海涅说“我雨天走过皮克堡公国,靴子上至少粘走它一半领土”,他再怎么对其他作家敲竹杠、从梯也尔那拿钱,我们也能原谅了。


最错误的选择就是先读传记后看作品。年轻时代看过《初恋》后来看《屠格涅夫传》里说《初恋》的创作笔记里写“父亲”这个角色设定就俩字“我爸”!我们很容易接受。可如果先看了《屠格涅夫传》然后再去读《初恋》,想到那个韩版帅哥式的老屠格涅夫去勾搭公爵小姐,可能这本书的感染力就会大幅度下降。


所以我们可以坦然说“完全没必要特地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如果你没读过他的书,你了解他这个人干什么?如果你读了他的书,你要相信,作者最好的那一面就是你从书里感受到的那一面!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