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再回文山

图片

四十一年前,我曾以战士的身份踏上文山麻栗坡这片土地。那时,硝烟弥漫,枪炮声不绝于耳,我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四十一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也有对如今崭新面貌的感慨与惊喜。


汽车缓缓驶进滇南文山,透过车窗,我看到的是一片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土地。远处连绵的山峦依旧如记忆中那般巍峨,只是曾经被战火熏黑的痕迹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植被,仿佛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翠绿的绒毯。


暮色如墨,汽车碾过文山街头最后一缕夕阳,在交通宾馆门前稳稳停靠,踩着暗红色地毯往总台走去,行李箱滚轮与地面摩擦出细碎声响,走廊转角处飘来淡淡茉莉花香。我住在宾馆的笫十一层(顶楼),推开房门的瞬间,暖黄色壁灯应声亮起,透过窗户,整座文山新城尽收眼底,窗外霓虹透过纱帘摇曳成朦胧光斑,终于能卸下满身疲惫,将奔波的足迹轻轻安放在这方静谧天地。推开窗户,一股湿润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这熟悉的气息瞬间将我拉回了四十年前在文山当兵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决定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一下四十一年前在老山战斗中牺牲了的战友。车子沿着蜿蜒的公路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道路两旁,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超市、商场、饭店等店铺林立,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四十一年前,这里的街道狭窄而简陋,物资匮乏,而如今的繁华景象,让我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的迅速。


到达麻栗坡后,我们第一时间前往老山作战纪念馆、麻栗坡烈士陵园。走进纪念馆,那一张张既熟悉又年轻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着墙上陈列的战友们的照片,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们年纪轻轻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生命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华。那些曾经一起训练、一起战斗的场景,如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记得有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我们躲在战壕里,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突然,一枚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战友小李毫不犹豫地扑在我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为我挡住了弹片。等硝烟散去,我发现他的后背鲜血淋漓,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在老山的日子里,这样的瞬间太多太多,每一个画面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图片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怀着崇敬而又沉重的心情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陵园坐落在山坡上,庄严肃穆。


沿着台阶缓缓而上,四十年光阴漫过石阶,漫过刻满名字的碑墙,却冲不淡记忆里那一张张年轻鲜活的面容。风掠过松柏树梢,沙沙声像极了当年阵地上,战友们互相鼓劲的低语。指尖抚过冰凉的碑面,“烈士之魂”四字在阳光下泛着庄重的光,那些定格在青春年岁的生命,此刻仿佛又带着熟悉的笑容向我们走来。山风呜咽,我轻轻擦拭碑角的灰尘,把白菊放在碑前:“老伙计,我们来看你们了......”


陵园外,木棉花正开得浓烈,如同当年战壕里永不熄灭的赤诚与热血。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映入眼帘,每一块墓碑下都埋葬着一位英勇牺牲的烈士。我轻轻地抚摸着墓碑,上面镌刻着烈士们的姓名、籍贯和牺牲日期。看着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那时,我们都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不惜牺牲一切。在陵园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前来祭奠的人,有烈士的亲属,也有自发前来缅怀先烈的群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正跪在儿子的墓碑前,轻轻地擦拭着墓碑,嘴里喃喃自语,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那一幕,让我心如刀绞,泪水夺眶而出。这些烈士,他们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他们的离去,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他们的牺牲换来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图片


离开烈士陵园,我们前往老山主峰。通往老山的道路已经修缮得十分平整,不再是当年那条崎岖难行,夜间开车不能开车灯,只能望着前车车箱挂着白床单开的封锁的山路。车子在山间行驶,沿途的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植被。当地百姓种的香蕉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老山脚下。望着那熟悉的山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年,我们在这里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战友们的鲜血。我沿着当年的战壕遗迹,一步一步地向山顶攀登。虽然岁月的流逝让战壕有些坍塌,但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模样。走在战壕里,仿佛又听到了当年的枪炮声、喊杀声,感受到了战场上的紧张与激烈。


登上老山主峰时,眼前的景色让我震撼不已。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山脚下,村庄星罗棋布,炊烟袅袅升起;山坡上、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生机勃勃,一片丰收的景象。曾经的战场,如今已变成了美丽的家园。在主峰上,我看到了新建的哨所和国防设施,年轻的战士们英姿飒爽,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传承着老山精神,继续守护着祖国的边疆。我与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交谈,听他们讲述着现在的戍边生活。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使命的担当,让我们看到了老山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在文山的日子里,我还深入到当地的村寨,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如今的村寨,早已告别了贫困,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楼房代替了破旧的茅草屋,村里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家家户户都通了水电,还用上了现代化的电器。村民们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走进一户村民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邀请我品尝当地的美食。那香喷喷的壮家花米饭、鲜美的酸汤鱼,让我回味无穷。主人家还向我讲述着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们说,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当年战士们的英勇奋战,为他们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图片


再次回到文山,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在这里跳动。四十一年的时光,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却永远不会改变。老山精神,那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奉献的精神,它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是当年的我们,还是如今的年轻人,都将在老山精神的指引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奋斗。


当我离开文山时,心中充满了不舍。回望这片土地,我知道,它已不仅仅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故乡。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文山将会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绽放光彩,而老山精神也将永远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