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团队毅叔,欢迎转发!
韩国大选终于落幕了,亲美亲到无脑的尹锡悦彻底完蛋,进步派候选人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
可是李在明这个总统当得并不安生,未来的挑战极大,可以说是一个走钢丝的局面,但显然西方并不会放过李在明,就在他当选之前,总统候选人的李在明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就被不怀好意的美国记者问了一道送命题:“如果中国大陆武力收复台湾,韩国是否会援台?”
这问题,明摆着就是挖坑。当时韩国国内的保守势力正磨刀霍霍,煽动反华情绪,美国媒体这亲自下场,显然是想火上浇油,看看能不能炸出点什么“猛料”来。
结果,李在明的回答堪称经典。他云淡风轻地表示:“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时,我才去考虑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话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门儿都没有!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跟韩国八竿子打不着,别想把我拖下水。在这一点上,李在明心里跟明镜似的。说实话,在“亲美是政治正确”的韩国大环境下,能有这份清醒和定力,实属不易。
一、 “惹中国?我们活得好好的就行了!”
李在明的这份“清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一贯的外交主张。他曾多次公开点名批评尹锡悦政府的涉台以及对华强硬言论:“为什么要招惹中国?为什么总是惹事?”“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我们何必干预?这是中国的国内问题,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他直言不讳:“我们自己过得好好的就行了。”
这话糙理不糙。国家利益,才是政治家首先要考虑的。
经济上,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国和最大进口来源国。根据韩国关税厅数据,2023年韩国外贸总额为12748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额约占总额的21%,这一比重在2020年曾高达24.6%。投资选择上,中国是韩国主要的投资对象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受韩企青睐的三大海外投资地之一。
韩国对华出口中,中间产品占比极高,大约在80%左右。这意味着韩国的出口景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最终需求。李在明深知,经济是民生之本。与中国交恶,无异于自断财路。他曾多次表示,若有机会领导韩国,将致力于修复并稳定中韩关系,寻求“实用外交”。
事实上尹锡悦政府的反华路线的下场已经给李在明打了个样板,不论你背后有没有美国,得罪了中国,就绝对没有好下场。
二、 “帮台湾惹中国?韩国图个啥?”
退一万步讲,就算韩国想介入台海,它能得到什么好处?
答案是:几乎没有。
首先,在经济层面,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在许多产业上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比如,全球头号“卷王”产业——半导体。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和台湾的台积电,在全球市场上杀得难解难分。还有显示面板、部分电子消费品等领域,双方也是寸土不让。韩国的产品的最大市场就在中国大陆,帮竞争对手去得罪自己的最大金主爸爸?这笔账,李在明算得清楚得很。
其次,从地缘政治和军事能力上看,韩国自身面临的压力就已不堪重负。北边那位“兄弟”可不是省油的灯,常年保持着高度的军事戒备。韩国的国防重心,始终在朝鲜半岛。倘若真的将有限的军事资源投入到千里之外的台海,不仅杯水车薪,更可能导致本土防御空虚。届时,万一局势突变,恐怕追悔莫及。
所以,李在明那句“外星人入侵”,看似戏谑,实则是大实话——介入台海,对韩国而言,是风险远大于收益,甚至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赔本买卖。
三、 平衡木上的“外交艺术”
当然,李在明也并非一味“亲华”。他同样强调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的根基,这一点在韩国政坛是共识。他所追求的,更像是一种在中美之间的“平衡术”——既要维护好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又要确保与中国的务实合作,避免在大国博弈中沦为“棋子”甚至“炮灰”。
就在不久前,李在明在一场党内会议中再次强调,韩国的外交应当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不应盲目追随他国,陷入不必要的意识形态对抗。这番话,显然意有所指。
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在大国之间保持战略清醒和政策独立,考验着每一个非大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李在明的表态,至少代表了韩国国内一部分追求务实、理性外交的声音。
说到底,国家间的交往,终究要回到利益的原点。对韩国而言,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半岛的和平稳定,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稳定的中韩关系。那些试图通过炒作涉华议题来煽动对抗、火中取栗的内外势力,恐怕最终只会发现,他们的算盘,打错了地方。而李在明这样的“明白人”,或许能为半岛的未来,带来更多冷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