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珂文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
来源 | 张德芬空间
ID | tefenchangpublic5
被强势的母亲控制了大半辈子的齐明月,终于勇敢起来反抗,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北京做记者。“我执意去北京,会不会太不孝了?”
“我不是动摇,我是担心我妈。”
为何当我们想做的事情跟父母的意愿相悖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摇摆不定,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与选择?隐约觉得父母的意愿在拉扯自己的人生,却又很难坚定自己。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强行改变自己以后,又忍不住“记恨”父母。甚至人至中年,内心深处依旧一边渴望父母认同,一边又向往挣脱,活出有力量的自己。对有的人来说,会有很拉扯、拧巴、甚至被情绪胁迫的体验。朋友小文,她从小由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除夕她打算去丈夫老家过年。她担心母亲过年没有自己陪伴,会失望、难过、孤单。
与此同时,小文又觉得委屈:“她又不在乎我,怎么会难过呢?”
想到之前过年跟妈妈吵架,生闷气;
想到每次见到她都如临大敌的,生怕惹她生气;
想到即便相安无事,她也没有开心的感觉,而是如释重负……
小文一边觉得去丈夫老家过年挺好的,一边内心又牵挂母亲。这让她始终无法做出一个让自己真正心安的决定。- 总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跟母亲发生争吵,做不到情绪稳定,也不能坦然跟母亲分开;
- 内心深处依旧渴望母亲的爱,希望她念着自己的好,但母亲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苦难剧本里,无法看见她的需要;
- 渴望做自己,希望自己能不受母亲的情绪左右,但总会在矛盾发生后愧疚、自责,反复被情绪拉扯。
这是小文在母女关系中的体验,但对有的人来说,来自父母的情绪“控制”则是会扼制、消磨他们的自我与生命力。《父母的羁绊》一书中,作者尼娜·布朗讲述过一个故事:45岁的加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在外人眼中他堪称人生赢家。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不断在指责他:这个声音从童年时期开始,持久地“控制”着他的言行。有一次,他正忙着处理一个特别棘手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加里本来想拒绝,但听到母亲说:“你都好久没陪我了。”度假期间,他白天强打精神,陪伴母亲;夜晚,通宵达旦地熬工作,整个人憔悴不堪。这让加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甚至开始出现自残的倾向。为什么明明我们已经是成年人,甚至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家庭后,还是会被父母牵动情绪?或许,我们可以在小文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当然啊!一直是我在迁就她,她从来没有迁就过我!”“谁不希望拥有一个温柔、体贴、爱护孩子的母亲?她对我的那些伤害,她从来都不承认!”“听起来,你有一个理想母亲的标准,并且希望你的母亲能够向着这样的标准去改变?”“因为只有她符合这个「好母亲」的标准,你才不会这么难受、生气、受伤?”但是痛苦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可能永远不会改变,这些痛苦只是来清晰呈现我们对父母的各种期望——我们对父母的期望
当你感觉父母在控制自己,希望他们改变的时候,你也在对父母施加某种控制。因为我们总是被父母左右,甚至是常常“牺牲”的那个角色。明明对父母的各种索求已经很不耐烦了,可还是会忍不住要随了TA的心意;
明明被父母密不透风的控制压得喘不过气,可想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反抗的心瞬间退缩;
明明想按自己意愿追求爱好,可在面对父母不同的声音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顺从,压抑心底的渴望……
这些被控制的感受无比清晰、强烈,我们又在其中控制父母什么呢?在这个答案背后,藏着我们异常执着、渴望被父母填补的未被满足的“爱”。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感觉自己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都在小心翼翼地等待父母的一份回应:而我们也就能依靠父母的这句话、这份看见,缓解自己心里的各种委屈、愤怒、不安与恐惧,获得内在的安宁与平静。小学四年级时,网友参加了作文比赛,凭借出色表现获得第二名。她满心期待父亲的夸奖,然而父亲却冷冷地说:“这肯定是抄的。”尽管后来老师证实了她的清白,父亲却从未道歉,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便再无下文。除非她爸爸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跟她说一句“抱歉”。有被出轨的妻子,在等待老公的一句“我错了”;
有被父母以“为你好”过度干涉自己选择的孩子,在等待父母的一句“我错了,当时不该那样限制你。”
有被朋友伤害的人,在等朋友说的一句“我错了,是我误会了你”。
然而,在心理学上,真正能治愈一个人痛苦的办法是:谁痛苦,谁改变。忽视自己的行动,而总要求他人改变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对他人执拗的控制呢?这份“我执”,会让你始终困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无法真正解脱。尼采曾说:看似被控制的弱者,实则也在无形中制约着强者的行为。简而言之,凡是让你觉得控制的,实则也在被你悄悄控制。然而真正的爱,是放手,是信任,是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是给予自由与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捆绑与束缚。大多数父母的性格、行为模式早已在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根深蒂固;就像一棵生长多年、根系错综复杂的大树,想要撼动谈何容易。在这个基础上,每当与父母交流互动时,带上一份觉察。比如当你和父母讨论某件事,你感觉自己的情绪开始因为他们的态度或话语而产生波动时,立刻在心里默默按下 “暂停键”。是愤怒、委屈,还是焦虑?
问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是因为父母的某句话刺痛了曾经的伤疤?
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某个期待?
然后,试着用语言在心里描述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比如:通过这样的练习,不断增强自己对情绪的觉察能力,当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情绪产生的根源时,你就已经在摆脱情绪控制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因为我们害怕这些情绪会让我们看起来不孝、不懂事,甚至为此自责不已。然而,正是这种对负面情绪的压抑,才是我们内在冲突的根源。当你感到不满时,可以在私下里大声喊叫、写下你的感受;“我感到愤恨,并不意味着我不爱父母,我只是有权感到不舒服。”这种对话能够帮助你接纳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而不是陷入内疚或自责中。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追求一项兴趣爱好,开始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当你感受到生命力的流动时,你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充盈,生活会有更多的动力。通过不断成长和进步,你会越来越明白自己的独特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充实,而不是单纯依赖父母的认同。到最后,你会发现,有时候这样做着做着,你和父母的关系会慢慢改善;就算父母依旧没有改变,但你活出了自己,所以他们是否改变也不重要了。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5),由知名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分享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倡导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读者产生积极转变。直播间里,排满了抑郁休学孩子的妈妈
去做那件能让你发光的事情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