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织金县官寨乡茅草村在氤氲的山峦中缓缓苏醒,容貌逐渐清晰——一栋栋青瓦白墙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前行进村入户,房前屋后绿植与花卉相映成趣,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或健身或闲聊……一股文明新风的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茅草村聚焦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厚植乡村振兴底色,不断焕发农村新活力,201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2020年9月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村寨”,2023年3月获贵州省第七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2025年5月23日,茅草村站在了国家级的“舞台”上,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这是该村取得丰硕成果的例证。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茅草村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体系,优化治理结构,强化群众参与,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更让村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基层治理方面,茅草村建立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将全村划分为若干网格,由村干部、党员、乡贤等担任网格员和联户长,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工作,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现在的茅草村,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事创业的氛围特别浓。”茅草村党支部书记李加林表示,该村还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逐步引导村民共商民生事项、共议治理难题、共化矛盾纠纷、共谋发展蓝图、共促和谐乡风,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共谋共建的“参与者”,走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生态宜居: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老李,打扫卫生呢?”
“把屋头、院子里收拾干净点,看着敞亮,住起也舒服。”
······
一路上,党支部书记李加林和村民打着招呼,唠着家常。
自茅草村创新推行“户包净、组包片、干部包责任”环境卫生整治模式以来,环境卫生整治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茅草村党支部书记李加林介绍道:“户包‘门前净’,村民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垃圾入桶、杂物规整、庭院整洁;组包‘片区清’,全村划分了16个卫生责任片区,由保洁员分路段包保,每日定时清扫公共区域;干部包‘责任田’,实行‘包组干部+帮扶干部+群众代表’联动机制,全村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治理链条。”
这种三级联动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不仅让茅草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更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为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的难题,茅草村还打出了监督考核“组合拳”。由村“两委”、党员代表、村民组长组成的巡查小队,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农户卫生、公共区域保洁情况进行评分,并在村务公开栏和微信群公布结果。同时,每月开展环境卫生评选,对获评的农户进行表扬并发放生活用品作为奖励,对卫生不达标的农户则进行全村通报,并由包户干部上门指导整改。
一套“组合拳”下来,村里卫生更好了。如今,每到卫生检查的时刻,茅草村的村民和村干部都很淡定,保持自家房前屋后的干净整洁,已成为村民们的“肌肉记忆”。此外,村里积极修建污水处理管道、改造旱厕,并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完善垃圾收运体系、聘用村庄环境保洁员。这些举措让茅草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净美”的华丽转身。
乡风文明:文化铸魂凝聚发展合力
如果说绿水青山是茅草村的生态底色,那么文明乡风便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在村民胡瑞佳的家里,“好媳妇”的荣誉牌格外醒目。“公婆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我作为媳妇照顾他们是我的责任,只有家庭和睦了,一个家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胡瑞佳的言语中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传承。
近年来,茅草村坚持以创建生态环境美、村庄建设美、家庭和谐美、群众心灵美为抓手,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等举措,常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丧事简办、低碳祭扫等文明风尚,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村民,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倡导下,茅草村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大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以前村里办酒席,大家都喜欢比排场、讲阔气,现在大家更看重感情了,酒席也办得更简约了。”村民李国梦感慨地说,“而且村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和谐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生活在这里真的很幸福。”
如今的茅草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这里变为现实。这个黔西北的小山村,随着“全国文明村”荣誉的落地,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织金融媒记者:白青茂 杨 超
监 制:汪定芬
编 审:杨忆帆
编 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