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爆火,源于江苏经济的三大独特性

图片

文 丨 高洁

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即“苏超”)成为全民焦点,“没有假球,只有世仇”“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口号不胫而走。

比赛期间,江苏省体育场所用电量同比超10%,镇江体育会展中心用电增幅达到30.3%。五台山体育中心周边多家酒店迎来满房,星级饭店的入住率达84%。

据官方预测,苏超预计将为江苏省撬动3亿元的经济效应。可以说,这一现象级赛事,不仅是体育迷的狂欢,更展现出江苏独特经济格局下的强大活力与潜力。

一是区域经济均衡,奠定赛事经济基础。

江苏省13个地级市GDP全部跻身全国百强,为所有省份中的唯一一个。地级市间经济落差较小,堪称经济均衡发展的典范。

2024年,头部城市苏州GDP总值约26726.98亿元,末位的连云港为4663.13亿元,经济体量比仅5.7倍。

比较而言,第一大省广东的深圳/云浮约为28倍,第三大省山东的青岛/枣庄约为7倍,第四大省浙江的杭州/丽水约为10倍。

2024年全国27座万亿GDP城市中,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5座城市上榜,占比近20%,且其中4座为非直辖非省会地级市,在同类型城市中占比超36%。

这种“十三太保”“散装江苏”式的均衡发展格局,使各地级市均具备雄厚经济实力支撑赛事,各市资源投入无显著失衡,为赛事平稳开展筑牢根基,也为赛事衍生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高人口密度,构筑赛事规模效应。

2024年,江苏省常住人口达8526万人,约每平方公里796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为赛事奠定了庞大的观赛基础。

从国际比较看,其总人口超越德国等足球强国,“苏超观众基数可匹敌欧冠”并非虚言。

同时,2024年数据显示,江苏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5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万元,消费潜力巨大,使得“10元门票撬动500元衍生消费”成为现实,形成了良好的赛事经济规模效应。

三是基建网络化,压缩赛事运营成本。

江苏省平原覆盖率高达86%,城市间距在300公里内,配合密集高铁网,足以实现省内1-2小时通达,构建起零住宿成本赛事生态。

例如宜兴球迷会组织600人当日往返南京助威,徐州与宿迁的“楚汉德比”吸引双方球迷自驾三小时互访,大大降低了球迷观赛成本,提高了观赛积极性。

此外,基建的完备性还体现在体育场馆等设施上,如常州奥体中心等一度闲置的场馆被重新激活,降低了办赛成本。这种基建优势为赛事长期稳定运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苏超”的成功举办,是江苏经济、人口、基建等优势协同发力的成果。它不仅为足球爱好者带来了精彩赛事,更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升级、实现体育与文旅融合的生动范例,其蕴含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经验,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