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文化数字化过程中的“数字橡皮擦”现象

AI划重点 · 全文约3161字,阅读需10分钟

1.文化数字化过程中的“数字橡皮擦”现象导致原始文化信息丢失、篡改、模糊等,影响文化完整性、真实性和独特性。

2.表现形式包括信息篡改与失真、数据丢失与损坏、文化同质化与单一化以及文化传承的断裂。

3.产生原因包括工具理性与效率优先、技术局限与标准缺失、商业利益与短平快收益以及算法偏见与数据垄断。

4.为此,三川汇文化科技建议建立“技术+人文+制度”的协同机制,确保文化遗产数字化既符合技术标准,又尊重文化价值。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第4558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数字橡皮擦”现象指的是,在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并进行利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应用选择、算法的内在偏见、人为的操作失误或有意干预、商业逻辑的驱动、乃至数字化标准的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原始文化信息发生丢失,或篡改,或模糊,或过度简化,或标准化,或在数字语境下被错误解读和替代,从而对文化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独特性造成损害的现象。“数字橡皮擦”就像一块无形的橡皮擦,在不经意间擦去了文化的某些重要部分,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我们以为数字化是在“备份文明”,实际上可能是在“格式化文明”。


作者 | 朱子百嘉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三川汇文化科技


在文化数字化的进程中,一种被称为“数字橡皮擦”的现象正悄然浮现,给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数字橡皮擦”现象指的是在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并进行利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应用选择、算法的内在偏见、人为的操作失误或有意干预、商业逻辑的驱动、乃至数字化标准的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原始文化信息发生丢失,或篡改,或模糊,或过度简化,或标准化,或在数字语境下被错误解读和替代,从而对文化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独特性造成损害的现象。

 

图片


“数字橡皮擦”就像一块无形的橡皮擦,在不经意间擦去了文化的某些重要部分,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我们以为数字化是在“备份文明”,实际上可能是在“格式化文明”。


图片

一、“数字橡皮擦”现象的表现形式与影响

 

文化数字化本应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与力量,但如果沦为“形式复刻”,就会导致创新失去根基,变成一场失去“原力”的数字狂欢。


图片


图片1、信息篡改与失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文化信息进行篡改和伪造变得更加容易。在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会对文化数据进行修改、删减或添加,导致文化信息的失真。例如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可能会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不恰当的改编,破坏了文化的原本内涵。

 

图片


再如,AI修复文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文物的外观,但却导致了审美趋同的现象出现对文化元素的表面化理解。比如AI修复导致文物包浆消失”“历史粗粝感”丧失,这种完美修复”虽然提高了观赏性,却可能使文物失去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比如由于AI修复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在修复后变得越来越相似等等。其实,现实各地古城、古镇、古村落已经如此,原本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工艺美术等,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在统一的修复风格下被逐渐抹去造成“千馆一面”“千城一面”的审美趋同现象。

 

图片2、数据丢失与损坏

 

在文化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由于技术故障、设备损坏、人为失误等原因,可能会导致部分文化数据的丢失或损坏使得后人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文化。文化信息丢失和失真,会使文化创新失去根基,阻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图片

 

例如,一些古建筑的数字化模型可能因为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无法真实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从而影响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例如,一些古老的文献、文物的数字化记录可能因为存储介质的老化、病毒攻击或系统故障而丢失,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完整的保存和传承。

 

图片3、文化同质化与单一化

 

数字平台的普及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但也容易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网络平台算法倾向于推送高热度、广受欢迎的文化内容,使得大量相似的文化产品(如热门IP的反复复制和传播)充斥屏幕,人们接触到的文化信息日趋一致从而削弱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图片

 

例如,一些热门的文化IP在不同的平台上被反复复制和传播,而一些小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则被边缘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这不仅会影响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创造力,也会使人们失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理解。算法为迎合主流审美或商业利益,可能系统性抹除某类本可以有的文化元素。

 

图片4、文化传承的断裂

 

在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可能会被忽视或取代,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例如,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内涵在数字化时代逐渐被淡化,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降低,这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图片

 

例如,一些文化创意产品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抄袭,无法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创新与重塑,但创造新的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可能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稀释和转变。


图片

二、“数字橡皮擦”现象产生的底层逻辑 


图片


图片1、工具理性与效率优先

 

在文化数字化进程中,技术主导下的“效率优先”思维盛行,为了快速实现数字化,大量文化资源仅进行了表面处理,使得文化内容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数据,转化为便于处理的数据标签。这种对规范”的追求,若缺乏对文化对象个体内在特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就可能异化为对文化个性的抹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忽视,文化变得干瘪空洞,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深度。

 

图片


如对一项非遗工艺进行数字化时,仅仅记录了工艺的步骤,而匠人口述的文化寓意却未被保留。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数字化的效率,但却让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温度和内涵。如将古籍仅扫描成图片,却未标注字词背后的文化脉络。这就如同只看到了树木,却忽略了森林,丢失了文化的灵魂。

 

图片2、技术局限与标准缺失

 

当前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文化数据采集、存储、转换等环节,容易出现数据丢失、失真等问题。例如,在对古籍进行数字化扫描时,一些小型文化机构由于设备精度不够,导致扫描的古籍图像模糊不清、文字识别错误率高,这些低质量的数字资源不仅无法有效传承文化,还可能因占据存储空间而在后续的资源优化过程中被舍弃,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图片

 

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特聘教授张艳国在《文化科技伦理风险的识别与预警》一文指出:数智化标准缺失和文化数据存储失范,可能导致文化遗产信息的碎片化、失真化,甚至永久丢失,这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例如,在古籍数字化项目中,若缺乏统一的扫描标准、OCR评价指标和元数据著录规范,同一部古籍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呈现形态将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出现文字识别错误、信息遗漏等严重问题,从而损害古籍的学术价值与可信度。

 

图片3、商业利益与短平快收益

 

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在文化数字化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的长期价值。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数字化、能够快速带来收益的文化项目,而对一些难度较大、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项目则投入不足甚至直接放弃。如对一些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田野调查、素材收集和整理等基础工作,但因其商业价值有限,很难得到企业的青睐,从而导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进程中被边缘化、草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图片

 

也有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对文化内容进行过度商业化改造,忽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如一些历史题材的数字化游戏,为了增加娱乐性和吸引玩家付费,随意篡改历史事实、歪曲历史人物形象,将严肃的历史文化娱乐化、低俗化,使原本富有文化底蕴的游戏变成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产品,严重背离了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初衷。

 

图片4、算法偏见与数据垄断

 

技术平台和内容服务商,出于提升用户体验、追求商业效率等多重考量,其部署的算法往往倾向于推荐、生成或优先展示那些更受欢迎标准统一”的内容。这种择优”机制,在无形中就为文化多样性套上了一层滤镜”,主动或被动地擦除”了那些小众的、多元的文化表达。

 

图片

 

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和文博单位,凭借其在技术和数据上的优势,逐渐形成数据垄断。它们掌控着海量的文化数据资源,对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较低,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文化数据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阻碍了文化的多元传播和创新发展。


图片

结语:在数字洪流中打捞人性微光

 

当我们在元宇宙复刻敦煌壁画时,是否记得供养人眼里的虔诚?当我们用AI生成“完美”篆刻时,是否听见金石崩裂的千年回响?数字技术本应是文明的放大器,而非橡皮擦。

 

图片

 

技术不应成为文化记忆的橡皮擦”,而应成为文化传承的放大镜”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又要警惕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文化数字化风险。

 

三川汇文化科技建议应建立技术+人文+制度”的协同机制,确保文化遗产数字化既符合技术标准,又尊重文化价值,既满足大众需求,又保障专业权威。

 

图片

 

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键消除”的便捷,而是慎之又慎”的敬畏;不是完美无瑕”的修饰,而是岁月留痕”的保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字洪流中守护文化的根脉,让五千年的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