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时间和人际连接的碎片化,网友们将“拼好X”体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拼好饭、拼好歌、拼好文等。
2.拼好X文学的出现反映了人们主动将宏大、昂贵、完美的生活图景解构为可负担、可定制、可自我满足的生活拼图的策略。
3.另一方面,拼好X文学表达了年轻一代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建构,以碎片化的方式来自我实现和建构。
4.在拼好X文学中,人们不再完全相信圆满,但仍旧有情感联结的需求,只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来自我实现和建构。
5.通过拼好X,人们能够获得微观的自我掌控感,重新组装并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版图。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和不完美世界共处,然后自己拼凑出一个局部可控的小宇宙。」
>>>
“爱拼才会赢”
“世界是个巨大的拼多多”
网友们又开发新文学了。从拼好饭开始,网友们把“拼好X”体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在网上发帖问“为什么实习生不能拼好工,轮流上班”,有人在创作各式各样的“拼好歌”、“拼好文”、“拼好图”,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征集“拼好抱”、“拼好爱”。
在时间和人际连接都变得更加碎片化的今天,“拼好X”文学的出现,实质上是人们主动将宏大、昂贵、完美的生活图景解构为可负担、可定制、可自我满足的生活拼图的一种策略。
生活“破破烂烂”,我来拼拼凑凑。
01
减负: 分摊重量,寻找共鸣
“拼好X”最早流行起来,是从“拼好饭”开始。“拼好饭”是一种团购版外卖产品,与其他共享经济模式一样,低价是它的竞争力,“拼”聚焦在分摊物质成本上。“拼好X”的流行把“分摊”的逻辑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为什么要“拼”?一方面,这体现了网友们主动为自己的生活减负的意图,比如“实习生拼好工”、“大学生拼好课”。
在这样的声音里,网友们试图构想和寻找一个分摊压力的对象,来释放自己目前面临的生活重量。人们以“拼好X”为名提出不完美的需求和构想,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和生活权利的重新协商。
可以看到,大部分网友们期待的“拼”在现实中不太可能真的实现,因此人们是在以这样的夸张手法来软化现实的坚硬,确认目前生活状态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拼”意味着有人跟我一样想、和我一起做,网友们试图在拼的动作里寻找到一个同温层。
人们在用“拼”的方式,把原本沉重的一些课题轻量化处理,比如有网友评论“拼好研,两个人的分数加起来过线能读研吗?”。“拼”不是为结果,而是为共鸣,为了找到一个情绪支持点。
(网友们评论“拼好工”的提议)
而“拼”的语境是分摊,是碎片,是不完整。
“完整”曾经被人们当作一种目标和符号——100分的考卷、理想的工作、完美的情感关系。
年轻一代是带着这样对于“完美”的想象和追求进入真实世界的,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于是,在对“完美”祛魅后,这些曾被视作理想人生的模板,也在被拆解和下沉。
02
碎片: 以契约为名,对完满祛魅
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常被描绘为一个完整的线性过程,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达到理想的状态,强调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性。
但当“功夫不负有心人”、“两情若是久长时”这样的经典话语不再完全适配当下的语境,为了获得更自洽的状态,年轻人们选择主动打破线性叙事,把“完美”拉下神坛。
人们不再全然相信有完美的工作、恋人、生活,因此开始接受以一种更碎片、灵活和即时的方式来应对周遭和自身。
就像鲍曼在《生活在碎片之中》所提出的,时间不再如河流,而是如池塘,所能收集的经验中也不会产生一条稳定的生活策略。生活游戏不给人时间暂停、思考、作精心的设计,人们开始由“延迟满足”转向“即时满足”。
“碎片”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时间是碎片的,关系也是碎片的。
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很多传统的关系模式慢慢瓦解,而更新的社交关系又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身处其中的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建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更碎片、更浅层。
(ship梗图)
关系的建立被现实所牵绊,部分人们不再相信完满的“爱”,也不再试图找寻和建构完整的羁绊,进而转向一种更架空的、有规则的、不产生深度羁绊的契约式关系。
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兴起了一种叫作“拼好抱”的情感交易,网友们在平台上发帖明码标价找人给自己一个拥抱。
无独有偶,在二次元群体中,cos委托成了“拼好爱”的解法。单主在平台发布信息和报价,说明想要扮演的角色和约会的细节,委托老师来做相应的准备,两人共度“完美的”约会日。
(小红书@清甜欢喜@三三叁叁)
“拼好抱”、“拼好爱”,这样存续在契约关系和明码标价中的人际连接,往往是短暂的、功能性的、低情感负担的。
在这样的连接中,人们没有追求“完整”的义务和责任,也不必承担深度连接带来的风险,而是以契约为名即时地抱团取暖,满足爱与被爱的需求。
“拼好爱”也像是“情感版”的搭子社交,饭可以拼,课可以拼,爱也可以。
在这样的语境里,情感被置于一个更下沉的语境。人们在以自己的需求出发,呼唤和定制一个更个人化的情感拼图,来对抗不可得的“完满”,也试图看见自己的生活锚点。
03
定制:
以拼接填补空缺,创造个人拼图
如果说碎片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那么“拼”则是一个更加主动的动词。在“拼好X”自嘲式的逃避或调侃之外,其实也暗含了年轻一代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建构。
“拼好抱”、“拼好散步”、“拼好爱”等等的出现实际上是人们对自身孤独、疲惫情绪的自我回应,用“寻找一个拼友”来表达“我需要”、“我渴望”。
(电影《鸟》)
虽然不再完全相信圆满,但人们仍旧有情感联结的需求,只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来自我实现和建构,这样的建构变得更加个性化与即时化。
在“拼好X”中,年轻一代主动定制自己的生活拼图。与整齐划一不同,“拼好X”天然包容多元、混搭、甚至没有意义的存在。就像社交媒体上火出圈的“拼好猫/狗”,混搭的毛发成为一种潮流的体现。
(“拼好猫”“拼好歌”“拼好骑”)
年轻一代试图通过拼接内容,实现一种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体验。“拼好歌”不是听排行榜,而是自己二创剪辑,“拼好文”也不是被动接受网络热梗,而是“我根据自己的情绪来拼凑、来创造”。
就像近几年流行的一波又一波“发疯文学”,“发疯”是当代年轻人在真实的挣扎之后寻求的小小叛逆。现实生活的困惑大多无解,年轻一代索性去非理性的状态里短暂沉溺,任由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翻滚一会儿。
(网友们的“发疯文学”)
“拼好X”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如此,人们并不是一定要一个“拼”的结果,而是借由“拼好X”来明确自己当下所处的状态,寻找一个共鸣和分享的对象,然后再继续探索生活的解法。
在这样的拼拼凑凑里,人们能够获得微观的自我掌控感。虽然并不一定解决面临的问题,却可以在生活的缝隙里表达需求和喜好。这样的表达不一定完美,但是属于“我”的。
人们不再听从于传统的叙事,而是放大自己当下想要的状态、情绪和表达,重新组装并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版图。
握住这块小小拼图,人们也许可以在不确定的生活状态中重新安顿自己,构建出一个局部可控的小宇宙。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