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社交媒体上流传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中国已经开始列装歼-35隐身战斗机的两种型号。如果消息属实,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在追求先进军事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据这些帖子称,其中一种是为中国空军设计的陆基型,而另一款则是为中国海军量身打造的舰载型。
本文是《保加利亚军事网》的一篇专栏文章,作者是Boyko Nikolov,由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是保加利亚人,所以部分认知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合,请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译此文章只是为了转述外国人员表达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歼-35脱胎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FC-31验证机,后者于2012年完成首飞,最初定位为出口机型,但由于缺乏买家,外界推测FC-31可能会变成自用型号。从验证机到量产机的转变过程与美国X-35发展成F-35相似,不过中国用的时间更短。
陆基型歼-35A采用了单轮前起落架,机翼布局也经过重新设计和优化,提升气动性能,适配常规跑道。这表明歼-35A具备多用途能力,可执行空中优势、对地攻击和电子战等多种任务。舰载型歼-35专为弹射起飞而设计,配有折叠机翼、弹射杆和尾钩,适配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
两种型号都将搭载涡扇-13E或者更先进的涡扇-19发动机,反映出中国在自主推进系统研发方面做出大量的努力。尽管这些细节勾勒出了一款先进战斗机的轮廓,但由于缺乏官方数据,仍存在大量推测空间。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追求第五代战斗机。
2017年服役的歼-20就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设计用于对抗美国的F-22“猛禽”。歼-20凭借鸭式三角翼布局和远程作战能力,已成为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然而,歼-20的尺寸和设计表明更侧重于战略任务,不适合航母作战或执行多用途任务。歼-35可能弥补这一空白,成为更轻便、更灵活的隐身多用途战斗机。
有报道称,陆基型歼-35A似乎针对中国庞大的空军基地网络进行了优化。单前轮起落架和改进的机翼设计相较于FC-31提升了机动性和效率,能够从较短或者简易的跑道上起降。这将增强中国空军在亚洲范围内的空中力量投射能力,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东海。
歼-35A的隐身性能虽然没有公开详细说明,但很可能借鉴了歼-20项目积累的大量经验,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内部弹舱和低可探测性设计。如果再配上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例如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和网络数据链,歼-35A可与中国不断壮大的预警机和无人机编队无缝集成,从而打造强大的空中作战体系。
相比之下,舰载型歼-35则体现了更宏大的战略目标。中国正在稳步扩充航母舰队,2022年下水的“福建”号是第一艘具备弹射起飞能力的航母。与“辽宁”号和“山东”号等滑跃式航母不同,“福建”号的电磁弹射器能够发射更重、性能更强的舰载机。据报道,歼-35拥有折叠机翼、弹射杆和尾钩等设计,针对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的严苛条件进行了优化。
歼-35有望大幅提升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挑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虽然与美国海军的F-35C相比,歼-35尚未接受实战检验,但从配置来看,后者可能也追求类似的多用途作战能力。相比之下,印度海军现役的米格-29K以及未来的阵风M缺乏第五代战斗机所具备的隐身与感知整合能力,从而凸显舰载型歼-35具备的潜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