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当世界环境日与芒种节气不期而遇,现代环保理念与古老农耕智慧跨时空相逢,北京广播电视台2025年精品创作项目《隐秘的朋友》内容分享发布会,在北京市大运河博物馆举办。
活动现场,北京广播电视台还联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1039 俱乐部共同发布“隐秘的朋友”科普实践路线,同时携手北京时间启动“隐秘的朋友”影像及故事征集活动,为公众探索自然、践行环保开辟全新路径。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相关单位领导、科普专家、媒体代表、及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北京财贸职业学校的师生们参与活动。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北京广播电视台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前谋划,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隐秘的朋友》策划及拍摄工作,从捕捉“北京生物多样性”的独特视角,纪实短剧与纪录片的双轨叙事,去反映北京生态环境变化的生动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篇章,向世界讲好北京的生态故事。
分享会上,《隐秘的朋友》主创沈鹏飞,揭秘了作品的特色亮点。摄影师耿栋,带来了拍摄的幕后趣事。自然科普老专家王丽斌,则分享了她纪录的红隼观察日记。知识、趣味与温情交织的氛围,让人对《隐秘的朋友》期待值拉满。
独特视角:解锁都市生物多样性“隐秘档案”
《隐秘的朋友》打破常规,将目光投向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智慧。比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玉渊潭成为了鸳鸯越冬与春季繁殖的重要场所,鸳鸯一家在狂风暴雨中如何顽强应对,以及它们从孵化到成长、“跳槽”全过程,展现生命在城市生态中的坚韧与独特。
双线演绎:内容互补交织捕捉“自然脉动”
《隐秘的朋友》由纪实短剧与纪录片组成,纪实短剧包含御苑密码、悬崖之上、共生之歌、水岸传说、暗夜交响五个篇章,以剧情化视角展现生物们的鲜活日常;纪录片则聚焦山林、湿地、城市绿地等北京典型的生境系统,加入“人与自然”的故事,以情感经纬编织京津冀生物多样性的立体画卷。短剧的灵动与纪录片的厚重互补交织,让千年古都的自然脉动与生命回响震撼人心!
镜头语言:微观与宏观交织捕捉“视觉奇观”
制作团队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用微观与宏观交织的镜头语言,将北京生物多样性的壮美与细腻完美呈现。微观上,有丛林之中的昆虫世界,有2023年新发现物种北京鲁纺蛛在泥土里制作“活门”的狩猎行为;宏观层面,则有北京山区、湿地等整体生态系统的壮美画卷,以及候鸟迁徙时的宏大场景,众多猛禽及城市生活鸟类的生存之道,让观众既能洞察微观世界的精巧,又能领略宏观生态的磅礴。
地域关联:生态纽带串联鲜活共生图景
《隐秘的朋友》以北京为核心出发点,巧妙关联京津冀地区相似的生态环境与物种分布,关联太行山生态廊道,讲述迎接华北豹回归北京的故事,探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同时,借助北京红嘴蓝鹊与台北台湾蓝鹊这一亲缘关系,将视野拓展至中国台湾省,挖掘两岸在生态及文化上的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
人文关怀:讲述跨越物种的温暖守护
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多样性记录,《隐秘的朋友》在展现自然奇观的同时,深入挖掘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记录北京雨燕与古都建筑的和谐共生、志愿者为鸳鸯搭建人工巢箱、救助野生鸟类的温馨故事,引发观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度思考,让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更具人文温度与社会影响力。
匠心制作:汇聚顶尖资源打造高品质影像范本
《隐秘的朋友》由北京、台湾两地生态领域资深摄影师、导演组成核心创作团队,以多元视角捕捉自然之美;特邀好莱坞著名华裔音乐制作人王宗贤加盟,用灵动旋律为画面注入情感温度;同时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集结各领域专家全程参与内容指导,确保科学性与专业性兼具,为北京生物多样性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高质量的影像范本。
多元形态:构建生态传播价值链
《隐秘的朋友》打破单一表达形式,构建起“纪录片 + 纪实短剧”的双轨叙事体系,并且不局限于荧屏呈现,创新性开发出“隐秘的朋友”科普实践路线,打造“观、学、践”一体化的生态教育体现。这种多元产品形态的协同发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关注生物多样性、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浓厚氛围,为生态保护理念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创新范本。
8月12日,《隐秘的朋友》纪实短剧即将在北京卫视、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北京时间、爱奇艺、抖音等平台上线播出,邀您共赴这场与“隐秘朋友”的神奇之旅!
戳视频,找找我们身边的“隐秘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