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风向变了,印尼正评估下单中国歼10,法国“阵风”最终能否完成交付

6月5日,一则来自印尼国防高层的声明悄然搅动了东南亚的军备风向。印尼国防部副部长道凡托(Taufanto)对外确认,雅加达方面正就采购中国歼-10战斗机进行可行性评估。表面是技术审查,实则是一场战略博弈的前奏。

“这将是对印尼空军现代化的一次关键推动,”道凡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采购不仅看重战斗力本身,更看重的是“性价比”与“未来维保能力”。其言下之意,不仅透露出对西方高价战机的冷静观望,也昭示了印尼政府在采购逻辑上的一场悄然转向。

图片

歼-10:从印巴战场到东南亚评估案

道凡托并未回避中国战机的实战履历。他指出,歼-10在此前印巴冲突中的表现正是引发印尼军方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24年印巴边境冲突中,巴基斯坦首次将歼-10CE部署前线,其在态势感知、快速出击和中程打击方面的整合能力,被外媒普遍认为“填补了空军战术缺口”。

而对印尼而言,这样一款兼顾机动性与现代火控系统、价格又远低于欧美机型的第四代战斗机,确实具备吸引力。尤其是在国防预算尚未大幅扩容的现实下,歼-10这类中档高能装备正好填补“可负担的先进性”这一市场空白。

更重要的是,印尼军方评估的并非一架战斗机,而是一整套“国产体系对接力”。据军方内部消息,目前评估工作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歼-10与印尼雷达、指挥系统的互通能力;二是中国厂商提供的后勤保障能力及技术转让程度;三是未来采购谈判的议价空间与可变性。

从“阵风”到歼-10:双线下注还是脱钩西方?

外界不禁发问:印尼不是已经采购了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吗?为何又将目光投向中国?

确实,2022年印尼与法国签署了总额达81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将采购42架“阵风”,首批6架计划于2026年交付。然而,在这笔交易背后,是对欧洲军备体系高昂成本与冗长交付周期的现实忧虑。印尼军方清楚,这种“只买不控”的模式无法支撑一个有独立防务意图的国家走得更远。

而歼-10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像是为雅加达提供了“第二赛道”:一条可以按需调整、具备灵活技术合作潜力、且能迅速部署的选项。道凡托所提及的“其他装备采购”,亦被印尼媒体解读为未来可能扩展至中国舰艇、护卫舰乃至导弹系统的全线合作。

这意味着,印尼在军购策略上,已不再是“买家的依赖者”,而是逐渐成为“议价的制造者”。

背后的地缘坐标:雅加达与南海温差

印尼选择在此时放出采购歼-10的消息,时间点并非偶然。就在不久前,印尼与美国、澳大利亚在南海举行联合演习,却因战术部署分歧而一度传出“沟通不畅”。而此次评估歼-10,或被外界视为印尼在战略摇摆中的一次“等距回摆”。

这种“东看西买”的操作,表面上是中立外交的延续,实则映射出印尼作为“非结盟老牌成员”在当前地缘复杂局势中的老道平衡术。正如《雅加达邮报》所评论:“我们需要的是控制风险的能力,而不是选择站队的勇气。”

这一策略,也暗合印尼近年来在“多元采购、战略自主”的军备方针。2023年,印尼还曾短暂评估土耳其的Bayraktar无人机系统;2024年,韩国KAI公司也频频造访雅加达推销其FA-50轻型攻击机。但真正具备中长程打击能力并配有雷达反隐身系统的歼-10CE,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填补空白的主力候选。

谁在下注印尼?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这笔军售达成,意义早已超出“战机出海”的层次。印尼作为东盟核心国家,其采购意向本身就是地缘格局的风向标。继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逐步引入中国产防务系统后,印尼若正式引入歼-10,将是北京在东南亚军贸布局的一次战略突破。

而对西方而言,这则消息足以引起紧张。法国是否会启动“合同修正机制”?美国是否会以“敏感技术外流”为由提出干预?澳大利亚是否会以“区域军备竞赛”为借口发声?种种可能,印尼高层早有预判。

正如2024年雅加达防务论坛上一位东盟高级军官冷静表示:“我们要采购的不是政治,而是可以起飞的能力。”

这句朴素的军事逻辑,如今正在变成现实:下一阶段,谁能真正提供既可用又可控的战力体系,谁就将成为东南亚军备地图上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