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林一家从新西兰搬到广州,再从广州搬到香港,寻找更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
2.在新西兰,孩子享受自由阅读,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词汇量。
3.然而,在广州的公立学校,孩子面临严重的压抑,导致情绪失调和生活不快乐。
4.转到香港王锦辉中小学后,孩子逐渐适应新环境,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和学术成绩。
5.高林认为,教育不仅仅是选拔与升学,更是一场关于家庭节奏、亲子关系与成长底色的深度协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我们总以为选择对了学校、搬对了城市、查够了资料,孩子就能顺利奔向理想的未来。
可真正走过一程才明白,教育不只是选拔与升学,更是一场关于家庭节奏、亲子关系与成长底色的深度协商。
教育没有万能路径,只有与孩子匹配的节奏。每一段旅程,都是在为她们找到一个更适合生长的土壤。
第四期 #注定要远行# 分享的故事,来自高林。
推荐阅读
第一期:那个被老师撕掉卷子的叛逆少年,被我送进全美TOP30
第二期:带娃出逃日本后:遭遇校园霸凌,从“异类”到优秀榜样
第三期:从北京国际校到硅谷顶薪,女儿的“非藤校”成长史撕碎了我对名校的执念
高林从15岁开始离家读大学,他就是那个注定要远行的人,如今为了个人发展和孩子的教育,他再次启程。
从躺平的新西兰到内卷的广州,直至来到香港才找到了最适合的地方。这场横跨数年的一家三口迁徙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条主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高林的教育迁徙之旅,看看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教育故事。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新西兰·广州·香港
一个家庭的教育迁徙
那时孩子三岁,我们决定一起前往新西兰。
这既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有我自己想深造、想离开原有行业的原因。
那时我在旅游电商领域,工作稳定,但我不是特别卷的人,不会为了职位、薪资去拼命抢跑,而且我并不希望因为工作牺牲了陪伴家人和孩子成长的时间。
当然我们重视孩子的成长,但也不想以牺牲家长的自我实现为代价。
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是一个共同体,大家的需求都应该被看到和满足,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出发。
在新西兰的那几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放松”。
孩子新西兰无忧无虑的成长
那里的教育系统没有过早的学术竞争,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其实连课本都没有,基本上就是用绘本的形式学习。
我们家的小朋友,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一个至今都让我欣慰的阅读习惯。
没有人逼她背单词,她也几乎没有上过死记硬背的课。可正是大量的自由阅读,从绘本到图画书,从低幼小说到英文章节书,让她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了英语语感和词汇体系。
今天回头看,她能轻松读完《哈利波特》《1984》《苏菲的世界》,那股“底气”不是课堂和补习班给的,而是从小点点滴滴积攒下来的。
从新西兰回来后,我们短暂落脚广州,给孩子安排了公立小学的一年级,那是她人生中最不快乐的一段时光。
在广州的学校生活是最不开心的时光
第一天上学,老师点名叫的是“40号”,孩子没有反应。老师以为她不尊重课堂纪律,当众批评了她。
但其实她只是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不能叫她的名字?她觉得自己有名字,为什么要用数字代替我?
在学校里,她还必须按规定睡觉、坐姿笔直、举手左手压桌右手直举,一切行为都被标准化和格式化。
所以她常常因为“违反课堂规范”被批评,哪怕只是课间在走廊多跑了几步。长期的压抑让她开始出现胃痛、暴瘦、情绪失调,甚至出现了失眠。
插班到香港名校
“小学霸”悄悄逆袭
后来我报读了香港的一所高校,攻读第二个硕士。
一方面是为了职业转型,也是为了开启孩子教育新阶段。香港吸引我的,不只是学校的排名和资源,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多元与开放。
在新西兰,我体验了“放养”的极致;而在香港,我看到了“选择”的力量。
我特别欣赏香港教育的一点是,它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于内地的一考定终身,在香港你可以不断试错,不断迁移,不断寻找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和路径。
初到香港,一切都很不顺利。因为签证问题,孩子只能用“探访签证”入港。
我们硬着头皮在家homeschool了一整年,那一年非常不容易。我们没有教材、没有老师,全靠自己摸索。
她每天读书、画画、听故事、做简单的英文写作练习。我们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既有规律,也有弹性。在半放养的状态中,她不仅没有落后,反而迎来了一次厚积薄发。
三年级正式入学后,她先进入一所公办学校,后来因为课业负担太重,与我们对教育的预期有悖,于是打算给孩子转学。经过孩子的努力,最终在四年级时顺利转入了一所英文非常强的学校,王锦辉中小学。
王锦辉中小学
她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很快就从一个“插班生”变成了班里的“小学霸”,尤其是在英文课上。
她的词汇量、表达力甚至超过了很多本地学生。我认为这得益于当年在新西兰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
孩子的成长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孩子从小的英文启蒙没有太多套路,我们没有给她背单词的压力,也没安排太多考试、测评、竞赛。
孩子在王锦辉中小学找到了自信
她的英文水平,更多来源于长期阅读带来的词汇内化和语感形成。
她在学校基本不用背单词,班级每学期可能只有两次默写词汇,而这些对她来说,轻松应对。
真正让她脱颖而出的,是当其她孩子还在苦背单词的时候,她已经能靠阅读和理解来“感知”语言。
很多中国家长以为单词背得足够多,英语成绩就会好,阅读才能懂,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词汇量恰恰应该是从阅读中获得的。
因为孩子没有在阅读中去了解这个词汇的真正意思,不会知道如何去运用它。当被放在一个具体的场景里面去理解,这样才会逐渐内化,我们称这一个过程为习得。
我很庆幸孩子在新西兰大量的绘本阅读中,培养起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词汇量,以至于现在面对更大的学术压力也能够游刃有余。
在最合适的地方找到
最适合的成长方式
刚把孩子送到王锦辉的时候,其实她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
好在她的英文基础还不错,刚去的时候语言不是障碍,真正要适应的,是这个学校完全不同的节奏和氛围。
王锦辉是一所“一条龙”学校,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不需要面对呈分试的升学压力。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她可以有更多自由去探索兴趣。
学校资源非常丰富,各种课外活动琳琅满目,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有学校或者基金会资助。
刚入学那段时间,她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什么都想参加。我们也鼓励她多尝试,结果就是时间完全不够用。
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连放学都比别人晚两个小时。
这些活动大多还需要面试才能进,但她面试表现很好,所以报的项目几乎都通过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很快就学会时间管理。过去在传统学校是按部就班的节奏,在这里却要自己学会取舍、安排。
对一个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的确不容易,但我也能看到她一点点成长起来。
和校队成员出发瑞士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并勇夺金奖
现在她已经在学校第三年了,老师们逐渐熟悉了她,知道她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她进了校队,也加入了校园电视台,帮忙拍摄和制作视频。
有一次,老师还半开玩笑地说:“等你升上中学了,我还能私下找你帮忙吗?”我听着都觉得欣慰,孩子是真的被看见了、被认可了。
我常笑着问她:“你又怎么无缘无故拎个奖回来?”其实我知道,那都是她一步一步努力换来的。
这个学校给了她充分的舞台,而她也在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特别认同王锦辉中英文小学的理念,他们真的会关注每个孩子,看见每个人身上发光的地方。作为家长,我看着她在这里成长,既安心,也感动。
教育不是争第一
而是走得稳
很多内地家长咨询我:什么时候该准备转学?该选什么学校?如何办身份?
我的建议是提早两年准备,步步为营。
首先是身份。如果家庭计划全员迁移,建议尽早办理家长的工作签或学生签,这样孩子可以获得随行受养人签证,享有本地生待遇。
千万不要临时突击,否则容易陷入签证卡壳、无法入学的困境。
其次是择校。别迷信Top名校,更别一味追逐榜单。
要从孩子的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家庭居住区域、心理承受力等多维度考虑,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很多家长从一开始择校就过分紧张,但其实在香港有很大的试错空间,不仅有多种学制可选,还有众多国际学校、本地英文中小学、直资和私立学校等等。
更重要的是,在香港,重新选择的成本相对较低。只要孩子具备相应的能力与适应性,家长可以随时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重新规划教育路径。
每年四五月,香港各大名校门口排起的插班长队,家长们为孩子申请转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见过有小朋友会在这一段时间参加十几家学校的面试,当然这种也很辛苦,我也不是很赞成。
只是说这一个现象本身在香港是非常正常的,它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压力或者选择成本。
不少刚迁入香港的家庭,也会延续这种焦虑,她们拼命想让孩子第一步就进入顶尖名校。
但是我见过太多小孩语言跟不上、文化适应困难,从原来的班级尖子一下子变成“听不懂”的学生,陷入自我怀疑,心理压力远大于学习压力。
这种心理落差,比成绩的下滑更让人担忧。
不要在第一次刚来的时候,就把这种压力一下子放在小朋友身上,大人焦虑,小朋友也会跟着焦虑。
其实,许多走得稳的家庭,反而是选择了适配型路线。
先选一所孩子能适应的学校,再视情况转学、升学,反倒走得更稳,孩子也更自信。
择校这件事
有时孩子才是主角
很多内地或新来港的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往往只能凭借网络排行或坊间口碑作参考,真正能了解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资源配置、师生互动和发展路径,其实非常有限。
但对我们来说,择校不是一场功利的信息战,而是一次关乎孩子成长路径的深度判断。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一定要参加开放日。那不仅是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更是家长观察、倾听、交流的绝佳机会。
在开放日里,你能亲眼看到学生的精神面貌,听老师讲述教学理念,与校方面对面交流,甚至能在细节中捕捉到学校是否“尊重个体差异、真正以孩子为中心”。
第二个建议是大胆发问,真诚沟通。很多家长担心在面试时问得太多,校方会留下不好印象。
但在香港的大多数学校,老师非常开放,你完全可以问: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学校有没有相关的支持资源?孩子性格内向,老师如何帮助他融入?
这些具体的问题,往往能帮你判断这所学校是否真正理解孩子的多样性发展。
我自己在为孩子择校时,其实并没有做特别多战术性的准备。我们一家人始终关注的是孩子的长期成长路径。
我们只申请了两所学校,真道和王锦辉。除了理念契合,最现实的考虑是——离家近。
而最终选择王锦辉,是因为孩子说:校舍漂亮,校服好看。就是这么简单、纯粹。但我们尊重了她的选择。
家长规划再多,最终要走路的是孩子。我越来越意识到,真正影响孩子适应能力和心理状态的,不只是换了什么学校,而是家长在变化面前的态度。
如果家长面对转学、插班时焦虑紧张,孩子也会被这种情绪所笼罩。反之,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次旅程、一段新体验,孩子也会更从容。
我始终把和孩子的关系看作交流而不是教育。孩子慢慢长大,开始和我们分享她同学之间聊的话题、她们关心的潮流文化。
如果我们在这些交流中,表现出真正的兴趣和共鸣,她就更愿意分享。比如我会因为她喜欢的动漫《进击的巨人》去写一万字的长文,和她探讨角色命运、价值选择。
高林研究《进击的巨人》并写出论文
她能感受到我是认真的、愿意走进她的世界,这种同频的链接,是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走进孩子的世界,是一条需要努力、但非常值得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