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逼全球签“投降书”,点名要求越南对华脱钩,美式贸易霸凌走到尽头?

2025年6月4日,美国的钟声再次敲响,只不过这回不是自由的钟声,而是一份盖着关税大印的“通牒”。

随着90天关税“暂缓期”即将到期,美国贸易代表署向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发出正式通知:请在6月4日之前提交“调整方案”,否则等着迎接惩罚性关税。而这份“方案”的真义,谁都看得懂——它不过是白宫口中“重新平衡贸易”的婉转说法,实则是一份赤裸裸的“经济投降书”。

这一次,被直接点名的,是越南。

图片

美国点名越南:要钱还是要中国?

据彭博社与路透社披露,在特朗普政府与越南进行的第二轮关税谈判中,美方不仅态度强硬,更明确提出一项“核心要求”:河内必须逐步减少对中国工业品和零部件的依赖,尤其是在对美出口商品的制造链条中。

美国的逻辑并不复杂:既然你们越南是美国企业“脱钩中国”的首选地,那么就必须和中国划清界限,否则,就让你们的出口商品也被贴上高达46%的惩罚性税率。

消息人士称,这份要求清单已通过正式渠道提交至越南政府,文件措辞之严厉,让整个越南外交系统都陷入紧张状态。

这是一场无形的战役,一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地理与产业链上近在咫尺的中国,另一头是世界第一大市场、却以“制裁”当谈判语言的美国。特朗普政府用“脱钩”设下关税交换的陷阱,不止是试图改变越南的对外依赖结构,更是要以越南为样本,强行推动“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战略拼图。

“缓冲期”将至,美国开出惩罚预告

早在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就启动了针对亚洲主要出口国的新一轮贸易审查,并设置了90天的“关税豁免缓冲期”。眼看7月9日大限将至,而谈判成果却寥寥无几,于是白宫启动了“倒计时逼宫”程序。

6月3日,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宣称:“美国希望在最后期限前看到良好回应,否则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外界普遍认为,这番言论标志着美国谈判立场由“试探”正式转向“胁迫”。尤其是对尚未完全站队美国的国家,特朗普政府正准备动用关税武器,把它们一一“清零”。

路透社分析指出,美国此次对越南施压,是在传递一种更广泛的信号——对中国保持经济合作的国家将面临“连带惩罚”。这不是警告,是准最后通牒。

越南的算计:出口命脉与地缘现实

越南对此并非毫无准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对美国出口约占越南GDP的30%,其中电子产品、纺织品和机械设备构成主体。而这些产业中,高达七成以上的核心组件、原材料依赖自中国。

这意味着,如果贸然按照特朗普的要求调整供应链,越南将在短期内承受高昂的经济代价。从上游到终端,从人力结构到产能分配,越南当前的工业化成果几乎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底层支撑。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而中美贸易同期已连续第五年下滑。在这种背景下,让越南政府对中国“割席断交”,等同于自断经脉。

但如果拒绝美国的条件,关税铁锤将至,越南的出口型经济模式则面临“当头一棒”。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越南政府唯一可行的缓冲方案,是以增加进口美国农产品、能源及高科技设备为交换,试图换取特朗普的“关税豁免”。换句话说,把中国产业链的空缺,用美国产品“补丁式”填上。

但代价呢?自主权、外交回旋余地,甚至是区域地缘战略地位,都可能因此丧失。

“脱钩战略”的极限测试场

特朗普政府此番施压越南,不只是双边关系的一次博弈,更像是一场对“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极限测试。

从欧洲被要求拒绝中国产电动车,到日韩被逼在芯片产业“去中化”,再到如今对越南下达脱钩军令状,特朗普试图用关税倒逼出一个“没有中国的世界制造图景”。但事实证明,脱钩的每一厘米,都是用市场和成本在交换。

而越南这一环最脆弱,也最关键。

一旦越南被迫大幅削减对华依赖,不仅会打乱整个东南亚的产业链格局,还可能在亚太区域内掀起一轮“阵营站队式”分裂。而这,正是美国想看到的,但也是全球最不愿看到的。

没有赢家的强权游戏

特朗普政府的通告是一纸通牒,也是一张试纸。它测试着贸易伙伴的忍耐底线,试探着国家主权与经济现实之间的缝隙,更暴露了“美国优先”背后,那副强权面孔的真实样貌。

对越南而言,面对中美两极拉锯的地缘博弈,没有轻盈的解法,也没有从容的退路。正如一位越南政府智囊在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所言:

“我们并不想选边,但如果要在刀口下签字,那至少,要知道是谁把刀架在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