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企鹅的栖息地令人咋舌,鲸鱼的羽流美丽震撼,那磷虾的“贡献”则藏在更深的地方——南极深海的“粪便雨”。
南极磷虾以浮游植物为食,排出密度高、沉降速度快的粪便颗粒(faecal pellets),每天可下沉数百米。这些颗粒如雨滴般带着碳和养分从表层坠入深海,实现了有效的碳封存。
2024年10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显示,仅南极磷虾一个物种,通过其粪便颗粒可封存与全球沿海蓝碳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海草)相当数量的碳。一个高生产季节内,南极磷虾可封存约2000万吨碳,约合40亿至460亿美元。这些碳能在深海中储存至少100年,部分甚至输送至遥远的北太平洋[1]。
而根据另一份WWF的发布的报告,在南大洋春夏季(10月至次年3月),南极半岛和斯科舍海区域的磷虾种群可吸收23兆吨碳,每年提供价值152亿美元的生态服务[2]。
随着渔业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南极磷虾遭到了大量捕捞。因为担忧南大洋就此沉寂,多国于1980年成立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旨在南纬60度以南及构成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南极幅合带之间的海域养护海洋生物资源。
然而,除了捕捞作业之外,愈演愈烈的气候变暖也会导致磷虾种群数量的下降——磷虾的生长需要依靠海冰下表面的冰藻,而随着南极海冰的减少,磷虾会失去重要的栖息地。在气候变暖和捕捞工业的叠加影响下,科学家已经在西南大西洋北部海域观测到磷虾种群密度下降[3]。
在今天,磷虾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南极生态系统的崩溃,更可能丧失一个关键的全球碳汇。这种损失所带来的气候影响将辐射全球。毫无疑问,将南极磷虾保留在大洋中,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高于其作为渔业资源的短期收益。
参考资料:
[1]: Cavan, E.L., Mackay, N., Hill, S.L. et al. Antarctic krill sequester similar amounts of carbon to key coastal blue carbon habitats. Nat Commun 15, 7842 (2024).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135-6.
[2]:Cavan, E., Grilly, E., Reid, K. and N. Mackay. 2022. Antarctic krill: Powerhouse of the Southern Ocean.
[3]:Cavan, E. L.,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Antarctic krill in biogeochemical cycl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2019): 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