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十余年不见效,“左行右立”还要改吗?|上观时评

图片

这是一场习惯、文明与科学治理的博弈。

上海地铁扶梯上,右侧静立、左侧行走的画面每日上演。尽管官方取消倡议已经超过十年,左行右立仍然如城市肌肉记忆般顽固

为何难改?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左行右立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文明标签被大力推广,使其成为城市素质的象征。虽然上海在两年后就呼吁取消“左行右立”,但如今十余年过去,靠右站立=有教养的认知依旧深入骨髓。

很多市民眼中,空出左侧通道是为他人留出便利的善意。正如一位看我在拍摄扶梯视频的女士和我说到,明知官方不提倡,但看到赶路人可以在左侧通过时,仍然觉得这是城市文明的表现。

然而,善意”的背后藏着专业领域的担忧。我询问了两家知名电梯公司的两位工程师他们都从专业角度指出,“左行右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长期右立导致电梯右侧的梯级链、挡板等部件超负荷磨损有统计数据显示,受力不均会增加故障频率导致维修成本激增而且这也并非定期更换电扶梯的上下行方向就可以调整二是扶梯梯级高度高于普通楼梯加上有运行速度行走时容易踏空、绊倒,进而引发连锁摔倒上海地铁也称,地铁交通中90%以上的磕伤发生在扶梯上。

即便如此,取消“左行右立”一直只是以比较柔和的方式在推进。我从上海地铁了解到,站稳扶好相当于是乘客公约,并不强制,而且由于上海地铁拥有四五千座扶梯,强制管理成本也较高昂所以是倡导为主

站在市民的立场,左行右立从功能行为升华为道德符号,简单否定易被误解为降低文明标准也正因此,各方并不着急纠正这场美丽的错误。除了北京地铁在扶梯上绘制了双排小脚印,引导并排站立国内其他城市只是表示不支持“左行右立”。而且在很多人看来,真正的文明,是将礼让变成更普世的规则哪怕因此增加了设备损耗,也应该明确设备服务于人的理念因为一切的技术说到底都是为人服务的

文明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惯例被证伪,我们有勇气纠偏一种态度,而允许改变慢慢发生,也成了一种态度“左行右立”这个美丽的错误还有必要纠正吗?或者到底还有没有可能纠正?你对此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