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全攻略之营养监测与效果评价

临床营养监测是对临床营养问题形成原因、形成环境、形成过程以及疾病和临床营养问题之间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进行监控的动态过程。其意义在于为掌控临床营养问题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间点和干预点提供科学依据。

给了营养方案,后面要随访,以确定治疗目标或预期结果是否达到。

评价的指标很多,其中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血压、血糖、肌酐、尿酸、白蛋白。有些指标要根据具体疾病来确定,如肿瘤指标。对于亚健康的人,评价的指标是症状,比如,睡眠是否好转,头痛频率是否减少。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般13个月复查一次。重病患者基本上一天看一次。



临床营养监测类型与层次


1. 监测类型

1)长期监测 是对各年度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等数据进行客观总结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主观结论,为医院的决策提供帮助和参考。其流程见下图

图片 

2)短期监测 是用较低的人工成本快速地将患者进行科学分类。 

2. 监测层次和任务见下表

图片 

3. 监测目的

 可概括为“PRRTE”,具体如下。(1)分析营养状况 problem——问题是什么?2)确定营养风险 reasons——原因是什么3)探索影响因素 relationship——关系是什么4)追踪差异变异 trend——趋势是什么5)评价干预效果 effect——效应是什么?

4. 监测作用 

分为四点:发现患者群体及个体在疾病自然史不同时期存在与发生的营养紊乱、营养不足、营养失衡、营养风险等临床营养问题;让医院、临床和营养科能够低成本地快速知晓实际状况和整体状态;让医院、临床和营养科知道系统、整体、连贯的实际发生的情况;让医院、临床和营养科知道客观、准确的数据。



临床营养监测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营养监测内容 主要分为:监测对象的基线资料(baseline information),泛指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如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基础疾病以及疾病史和用药史等;不同患者群体及个体食物摄入、膳食结构变化、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状况;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贫血、钙缺乏、维生素A缺乏等状况;营养不足、营养过剩、营养紊乱、营养失衡、营养风险等状况;营养相关疾病状况;其他。

2. 临床营养监测方法 1)膳食调查(dietary investigation) 了解被调查对象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膳食所摄取的能量、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对照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评估其营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常用方法及主要用途见下表

图片 

2)物理监测(physical monitoring) 涉及的一般体格检查及物理检查项目见下表

图片 

3)专项监测(special monitoring) 常用方法见下表

图片 

4)营养方案制定后就要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营养耐受性、充分性进行评估,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可以参考下表来进行监测。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