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绿潮涌:七里河区生态蝶变记

图片

当和煦的微风轻拂过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位于黄河之滨的七里河区,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重塑这片土地的面貌。这里曾因历史时期的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如今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蜕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七里河区以自然山水为基底,用生态建设为画笔,绘就了一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壮美图景,谱写了一曲绿色发展的时代乐章。

图片

山林披翠:激活生态经济新引擎

七里河区南部山区,这片承载着独特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曾因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的双重压力而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七里河区以“山水湖田林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为引领,在南部山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热潮,让曾经脆弱的生态环境焕发新生。

图片

2025年,七里河区重磅启动三北工程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治理面积达 1.42万亩,当年便计划完成5000亩的治理任务。同步推进的南北两山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包括林地抚育5000亩、复壮更新3700亩、景观改造750亩、退化林修复1000亩、经济林建设800亩,并规划建设7亩苗圃基地。这些精准施策的生态修复措施,显著优化了森林结构,为城市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图片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七里河区的绿色经济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当地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林下经济。如今,生态农业新模式在这里遍地开花,“鱼植混养”生态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家栋稀特菜种植农场创新采用林下养殖模式,实现生态循环;鑫汇森生态园运用循环水系统养殖高价值鱼类,经济效益显著;八里镇规划建设的双层温室项目,预计年产值超700万元。这种“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图片

在魏岭乡,“山水林田大会战”也取得显著的成效。小山口村、绿化村、白家岘村等村庄充分挖掘地域特点和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如今,这里的百合、黄瓜、西红柿等多种农产品接茬上市,深受市场好评。

图片
图片

石佛沟景区森林覆盖率超 85%,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西果园镇结合“百年好合”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了一批以拙舍·草庐为代表的优质农家乐,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更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的集群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图片

水韵流转:守护黄河生态生命线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以磅礴之势穿山越岭,滋养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哺育着沿岸亿万生灵。习近平总书记曾驻足黄河之滨,深情赞叹“黄河之滨也很美”,并寄语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这不仅是对兰州生态治理的肯定,更是对黄河全流域保护的时代号召。如今,守护这条生态生命线,已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图片

七里河区严格落实水源地保护制度,通过植树造林、建设生态缓冲带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确保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为居民的饮水安全筑牢了防线。在水系建设方面,七里河区统筹规划,大力加强河道整治与生态补水工程。以雷坛河为例,经过全面整治,曾经堆积大量枯草和生活垃圾、水流不畅的河道焕然一新,垃圾被彻底清除,河道恢复畅通,水质显著提升。通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雷坛河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周边村民创造了更加整洁、舒适的生活空间,进一步展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

图片

同时,七里河区还积极推进生态补水项目,通过修建引水渠道、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方式,让干涸的河沟重新焕发生机,构建起完整的水系生态网络。这不仅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更为周边居民打造了优美的滨水空间。按照规划,到2027年,七里河区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自然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更趋完善”的主要目标。届时,黄河七里河段水质将稳定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全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图片

随着2025兰州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和游客对兰州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七里河区7.2公里长的黄河风情线更是成为了大家喜爱的打卡地。在黄河岸边,泡上一杯清香四溢的三炮台,极目远眺,城市美景尽收眼底。这条蜿蜒曲折的滨水景观带,不仅展现了城市魅力,更是七里河区守护黄河生态的实践典范。 

图片

城绿交融: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漫步七里河区,随处可见的精致小游园如绿色明珠点缀其间,为市民提供了惬意的休闲空间。这些精心打造的城市绿洲,不仅展现了七里河区绿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更生动诠释了七里河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图片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七里河区创新实施“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等举措,持续拓展绿色空间。根据2025年规划,该区将新建改造绿地面积达16公顷,届时城区绿化覆盖率将提升至42%,具体包括:对5条重点街区进行绿化品质升级,打造西津路城市画廊示范街区,更新行道树250余株,改造南山路沿线17400平方米的分车带及绿地,并新建1处口袋公园。

图片

目前,由百合公园、体育公园、银滩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节点和16处口袋公园组成的城市绿网系统已初具规模。这些绿地系统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更通过调节微气候、缓解热岛效应,让居民真切体验到“开窗见绿意,移步入园景”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图片

作为七里河区六条洪道之一,狸子沟曾因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和污水直排而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彭家坪镇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经验。通过实施雨污分流、生态护坡改造和休闲设施建设,将原本单一的泄洪通道转变为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绿色空间。该工程在保留防洪功能的同时,以彩色石子河道、健身步道和运动场地等特色设计,不仅提升了水体净化能力达到黄河排放标准,更成为当地“生态价值转化”的示范项目。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更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场所,生动诠释了生态治理带来的多重效益。

图片
图片

兰州奥体中心片区黄河之滨生态修复及环境提升项目更是将“民生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该项目立足城市定位,围绕奥体中心打造集活力休闲、绿色生态、黄河文化与丝路文化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市民在此既能健身运动,又可欣赏黄河美景,感受文化魅力。优质生态环境不仅提升居民幸福感,更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城市绿地与山林、水域建设协同推进,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共同绘就七里河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

图片

七里河区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协同推进,从山林修复到水系治理,从城市绿化到产业转型,全方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通过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有机联动,七里河区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创新模式既让绿水青山释放出巨大生态价值,又使产业发展获得持久生态支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七里河区将继续以生态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黄河之滨书写更加壮丽的生态发展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七里河智慧”。

撰稿:殷怡凡 出镜:李绚

审核:祁华林 签发:王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