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尿潴留(POUR)是女性盆腔手术后常见的排尿功能障碍,指膀胱充盈却无法有效排空,导致残余尿量增多。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您了解这种疾病的成因、表现和应对方法。
发病率与高危人群
一般手术人群中,POUR发病率为4%~13%,而盆腔手术后风险显著升高,最高可达43%。以下人群需特别注意:
年龄因素:50岁以上女性风险翻倍;
病史影响:有尿潴留病史、神经系统疾病或盆腔手术史;
手术相关:接受硬膜外/腰麻、手术时间超2小时、术中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
术后因素:静脉补液过多(>750mL)、使用硬膜外镇痛。
常见病因解析
POU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分为三类:
(一)膀胱功能异常
麻醉影响:腰麻、硬膜外麻醉会阻断排尿反射,导致逼尿肌收缩无力,膀胱容量增大。例如,硬膜外麻醉加用阿片类药物时,POUR风险更高;
神经损伤:根治性子宫切除等盆腔手术可能损伤盆丛神经,影响膀胱功能;
原有疾病:术前有排尿困难者,术后因麻醉、疼痛等因素可能加重症状。
(二)尿路梗阻
机械性因素:阴道血肿、术后填塞物压迫尿道,或尿失禁手术中吊带放置过紧,都会阻碍尿液排出;
异物与损伤:吊带材料侵蚀尿道、缝线残留等,可能引发尿道梗阻;
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的阴道前壁或子宫脱垂会挤压尿道,导致排尿不畅。
(三)盆底功能失调
盆底肌肉在排尿时无法正常松弛(盆底失弛缓),会形成功能性梗阻,常见于盆底手术后。
典型症状与诊断方法
(一)症状识别
排尿困难:尿流缓慢、费力,需用力或改变体位才能排尿;
膀胱不适:耻骨上区压迫感、疼痛,或感觉尿不尽、频繁想排尿;
特殊情况:若术后出现无尿、腹痛或切口渗液,需警惕膀胱破裂可能。
(二)诊断要点
残余尿量检测:通过导尿管或超声测量,若排尿后残余尿量>100mL,可诊断为POUR;
排尿试验:逆行排尿试验更常用,向膀胱注入300mL生理盐水后,观察排尿量及残余量;
排除其他疾病:需与膀胱破裂(可通过注入生理盐水测试是否回抽等量液体鉴别)、尿道异物等鉴别。
科学应对与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处理
导尿引流:若排尿试验失败,可通过留置导尿管或清洁间歇性导尿术(CIC)排空膀胱,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损伤(容量超过正常120%会导致膀胱壁缺血);
避免滥用抗生素:导尿期间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效果未被证实,反而可能引发耐药。
(二)长期管理
盆底评估与治疗:持续排尿困难者需检查盆底肌张力,通过盆底肌放松训练改善功能;
手术干预:若因吊带过紧导致梗阻,可在局麻下切开吊带松解;若发生尿道侵蚀或脱垂,需手术修复;
尿动力学检查:当症状不典型或怀疑神经损伤时,可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明确膀胱收缩力和尿道阻力。
预防与并发症警示
术前准备:有排尿功能障碍者,术前可练习清洁间歇性导尿;
术后护理:避免长时间憋尿,尽早下床活动,积极处理便秘(便秘会加重排尿困难);
并发症风险: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膀胱壁损伤、逼尿肌肥大或尿失禁,需定期复查残余尿量。
总之,女性术后尿潴留虽常见,但通过早期识别高危因素、规范诊断流程和个体化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排尿功能。如有疑虑,建议及时咨询泌尿外科或妇科医生,避免延误病情。
别忘了点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