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审查还是地缘投名状?印度围堵中企,俄罗斯坐不住了

2025年6月,印度政府又出了一道新招。这一次,矛头指向的不是边境哨所,而是中企镜头里的“每一帧画面”。

根据最新政策,印度要求包括中国的海康威视、大华、小米,以及韩国的韩华在内的多家外资监控设备制造商,必须将其产品送交官方实验室检测,合格后方可在印销售。表面看,是技术标准升级,背后却暗藏一项引发轩然大波的附加条件——企业需提交“源代码”。

对熟悉国际科技博弈的人而言,这不是审查,而是“逼宫”。这是赤裸裸地试图掀开企业底牌,把网络安全的核心命门交给印度当局随意翻检。若说这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似乎也能对外自圆其说;但若放入近年来印方步步紧逼中企的大棋局中来看,这显然不是孤立的技术问题。

图片

印度的警觉,是对中国的防范;俄罗斯的焦虑,却是对格局的担忧

就在印度“技术审查”新规出台的同时,一场貌似无关的外交动向也悄然发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罕见高调呼吁,应尽快重启“中俄印三方机制”,并称“这一平台曾在稳定地区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这番表态真正打的算盘,显然不是“多边主义”的宣言书,而是克里姆林宫的一份焦虑备忘录。

熟悉中俄印三角关系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拉夫罗夫的外交灵感突发,而是莫斯科感知到的一场结构性地震的前兆——中印之间的张力正在积聚到新临界点,而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地缘灾难。

因为若中印真的走向决裂,笑到最后的不会是印度,更不会是中国,而是西方。

从“印太战略”到“东向牵制”:谁在真正布棋?

印度之所以越来越强势,并非凭空生胆。近年来,美国“印太战略”的不断推进,已经把印度推上了一个尴尬而危险的战略高度。华盛顿对印度的示好,并非因其制度或价值观有多靠近西方,而是因为在遏制中国的大棋盘上,印度是唯一“可以下注的重量级棋子”。

这份战略“宠爱”,印度当然察觉到了,也正因此,它在对华政策上的试探愈发大胆,从边境摩擦,到排挤中资应用,再到如今赤裸裸的技术壁垒,每一步都踩得准、出得狠。但正因如此,局势越演越烈,俄方越看越心惊。

因为,一旦中印关系进入不可逆的对抗阶段,整个亚洲力量天平将骤然失衡,美国的牵制体系将如虎添翼,俄罗斯则可能从“中印之间的调和者”沦为无足轻重的边缘看客。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莫斯科在敲响的战略警钟。

“三边机制”的回声,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孤独

在对外公开场合,拉夫罗夫用一句看似朴素的外交辞令道出真相:“西方正在有意挑拨中印关系。”此话虽轻,却句句敲在要害。

俄方深知,靠中俄“轴心”很难对冲西方的全球部署。若能将印度重新纳入“战略共识”的范畴,那么在对抗西方制裁、缓解经济包围的过程中,莫斯科至少还能拥有一个“不敌亦友”的南方伙伴。哪怕不能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至少能维持某种“模糊但有效的中立”。

所以,俄罗斯的焦虑不是出于善意,而是出于结构性恐慌。这种恐慌逼迫它必须出面缓解中印关系,不惜在话语上公开站在中国一边,对印度“柔性施压”。

这便解释了为何,在印度强硬“审查中企”的当口,拉夫罗夫却要高调宣称“中印正在进行和解谈判”。这句话说给谁听?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西方情报部门。

它的潜台词是:中印并没有如你所愿分裂,你们的剧本尚未上演,莫斯科还掌握着剪辑权。

不是印度在盯着中国,而是俄罗斯在盯着印度

印度的每一个动作,表面是中印双边问题,实则已经成为国际战略重塑中的变量。源代码事件不过是技术层面的冰山一角,背后的地缘角力才是真正深水区。

在这个语义被政治武器化的时代,“安全风险”的指控早已不是中立表述,而是外交工具;“审查”也早已不再是例行监管,而是博弈开场的信号枪。

若印度执意加码,恐怕最后的结局不是吓退中企,而是逼得俄罗斯不得不重划亚洲安全的边界线。对莫斯科来说,真正的敌人可能不是中国技术的“代码”,而是印度摇摆不定的“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