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演讲都伴随着语言的腐败。
只要脱离具体的输出对象,语言必然走向「假大空」,因为那是群体意识的公约数,对贫穷、生态、和平的关切,是人类产生道德盈余的错觉,一旦踏入其中,人们无不沉浸在「贤者模式」中。
对演讲的批判,几乎可以视为对人类本能的反叛——我们在反对我们都会做的事。
想起小学时候参加的演讲比赛,主题是——为什么读书?
我很想说,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想开汽车,想娶南京的小媳妇,想坐办公室吹空调。
结果我还是选择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哈佛演讲这件事非常无聊。
无聊在于——你们他妈的到底在期待什么呢?
哈佛的大学生也是大学生,学生能说出个什么东西呢?「横渠四句」就是他们能想象的最高情怀了。
批判者非常享受批判演讲带来的智商、智识、眼界、视野等等方面的优越感,尤其针对的是所谓的「精英」,那快感更是翻倍了。
说实在的,互联网做过最残忍的事就是让精英们自得其乐的「语言腐败盛宴」变成了「流量盛宴」,人们的审视活跃在老人机、红米机、苹果机、小天才电话手表里。
莫言说过一句话——批判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只要长期大量看过美剧的朋友都知道,那边的人一旦站上演讲台,甚至只是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那种正确且大而无当的味道是非常刺鼻的。
一个叫「冰川思享号」的自媒体说:「哈佛所看不到的是:人们真实地并不是在反对全球化,而是反对全球化的结果。是在近半个世纪的全球化中,精英们收割了全球化的所有果实与荣誉。」
「人们」是谁?是抖音网友还是快手老铁?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说成「我」。
「收割……所有……果实」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在一个「收获链条」中,「果实」的分配是平均主义,还是按合作分工的比例?
精英不分多一点,成为精英的意义在哪?
类似这种充满全称判断、宣泄情绪的批判太多了,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落脚点似乎指向了——他们历来反对的民粹主义。
我这么说不是瞎讲呢。
这个自媒体在文章末尾写到:「如果这一代的精英和精英机构,依然无法理解民众的困顿,与世界的改变,那么,公众的反叛,将会再次制造洪水滔天。」
首先,自媒体是唯一既能理解精英又能理解民众的物种。他们懂精英的所思所想,也懂民众的财米油盐,无疑是引领人类前进的灯塔。
其次,对哈佛乃至哈佛女孩批判的绝对安全性(甚至还有流量加持),导致所谓「民众的反叛」是可疑的,毫不费力的,也是毫无价值的。至于「洪水滔天」的说法,也不知道在恐吓谁,或是架着谁?一律视为起哄吧。
再次重申一个观点——批判演讲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就像批判董宇辉在直播间讲话一样无聊。
作为「民众」,少谈哈佛,多吃斋念佛。
思考题:你觉得无聊吗?
你还可以看:
一个苏北人说说苏超为什么火
给热点网红挣钱加上冷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