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30年治疗里程碑,一文读懂全球最前沿新药

AI划重点 · 全文约1761字,阅读需6分钟

1.近3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取得重大进展,多款创新药接连获批上市。

2.2019年,中国首款自主研发新药甘露特钠上市,强调重塑肠道菌群、抗炎改善认知。

3.然而,2021年首款抗Aβ药物Aducanumab上市,疗效受到广泛质疑,费用高达每年5.6万美元。

4.2023年,真正能延缓病情的新药Leqembi获批,清除Aβ斑块,减缓认知与功能退化约27%。

5.除此之外,症状管理也有突破,如2023年首个专门针对AD激越症状的药物布瑞哌唑获批。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场吞噬记忆、改变命运的慢性脑部疾病。直到最近,人类对它的治疗仍止步于缓解症状,无法阻止病程。


但近3年,这一局面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多款改变病程的创新药接连获批上市,真正意义上的希望之药正走向临床。本文将用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看懂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重大进展,帮助患者和家庭认识药物、理解差别、掌握使用建议。


第一阶段:1993–2003


起步于缓解症状——基础药物打下治疗底盘

这一阶段的药物虽然无法阻止大脑神经元退化,但可以改善患者的记忆、注意力与行为,减缓功能衰退。


1、胆碱酯酶抑制剂


多奈哌齐:适用于轻度至重度AD,是目前唯一覆盖全病程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利斯的明:有口服和透皮贴片剂型,适合胃肠耐受差者。

加兰他敏:改善语言与认知,适合轻中度AD。


适用人群:轻度–中度AD患者

注意事项:起始小剂量,避免胃肠不适;心率慢者慎用

医保情况:大多数国家纳入医保,中国已覆盖


2、NMDA受体拮抗剂


美金刚:适用于中度–重度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常与多奈哌齐联合。


使用建议:若患者出现幻觉、激越、功能退化严重时可考虑合用

FDA还批准了“多奈哌齐+美金刚”复方制剂,每日一次服用


虽然这些药无法治愈,但几十年来,它们是AD患者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的依靠。


第二阶段:2019


中国首款自主研发新药亮相:甘露特钠(九期一)

由海洋褐藻中提取的小分子寡糖制成,甘露特钠强调一种独特机制:重塑肠道菌群、抗炎改善认知。


2019年,中国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有效性仍存争议,国际多中心试验中途终止

月费用原为3580元,医保谈判后降至1184元,患者自付不到600元

适用人群:轻中度AD,可联合多奈哌齐等使用

风险提示:临床证据有限,建议作为辅助用药慎重选择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AD新药上走在世界前列,虽仍有争议,但开启了非西方思路的探索。


第三阶段:2021–2022


短命的首款抗Aβ药物:Aducanumab(Aduhelm)

2021年,FDA加速批准,靶向清除脑内淀粉样蛋白(Aβ)

两个临床结果相互矛盾,疗效被广泛质疑

费用高达每年5.6万美元,医保限制使用

2024年百健公司宣布停止商业化,退出市场

虽然失败,它掀开了“改变病程药物”时代的序幕。


第四阶段:2023–2025


真正能延缓病情的新药登场,全球进入拐点时刻


Leqembi(Lecanemab,仑卡奈单抗)


2023年FDA完全批准,是首个正式确认可延缓AD进展的新药

清除Aβ斑块,减缓认知与功能退化约27%

治疗需先确认Aβ阳性(PET或脑脊液检测)

每2周静脉注射一次


ARIA风险(脑水肿/出血),需基因检测(APOE ε4)

适用人群:轻度认知障碍或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美国年费2.65万美元,日本纳入医保后年费约2万美元,中国2024年批准,医保谈判待定。这是第一款真正改变病程的AD药,全球医生正在学习如何筛选合适患者使用


KisunlaDonanemab,多奈单抗)


2024年7月FDA批准,疗效接近Leqembi

每月一次静脉输注

如果Aβ清除达标,有望暂停治疗


ARIA风险略高于Leqembi

适用人群:Aβ阳性 + 中等Tau负荷 + 轻度AD

专家预测将与Leqembi形成双强并立的格局


第五阶段:症状管理也有突破


2023年首个专门针对AD激越症状的药物获批


布瑞哌唑


FDA批准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激越行为(如攻击、烦躁)

每日一次口服


黑框警告:增加失智老年患者死亡风险,需慎用

首次将非认知症状纳入正规药物管理,是AD治疗的新维度


未来前景:不仅是药,还有数字疗法、脑刺激、组合策略


1、数字疗法:40Hz光声刺激设备获FDA突破性认定,或可清除Aβ、改善记忆

2、脑刺激装置:rTMS、tDCS、DBS等正在研发

3、抗Tau、抗炎新药陆续进入Ⅲ期

4、多靶点联合治疗成为趋势

5、非药物干预(认知训练、运动、照护优化)仍是基础


1.Cummings, J., et al. (2022).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development pipeline: 2022. Alzheimer's & Dementia, 18(4), 865–884.

2.van Dyck, C. H., et al. (2023). 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8(1), 9–21.

3.Mintun, M. A., et al. (2021). Don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18), 1691–1704.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1).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