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新的环保屋建成,关山街道康园教师小区居民们终于能“松一口气”。据了解,经关山街道南望社区和区城管执法局联合整治,困扰多年的生活垃圾扰民、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问题,已彻底解决。这是洪山区践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取得的又一民生治理成果,通过精准切题“吹哨”,工作联动“应哨”,长效保障“稳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交出一份务实答卷。
精准“吹哨”亮问题
垃圾堆困扰老小区
长期以来,关山街道各社区基于网格化管理优势,持续摸排居民共性需求,制定清单并协调共建单位、下沉党员、相关部门依据资源优势和个人特长,为群众解决社区无力承接的急难愁盼问题。
作为鲁磨路片区规模最大的还建小区,康园教师小区(B区)承载着5000余人的居住需求,日均产生超3吨的生活垃圾,垃圾桶容量不足、分布密集、异味扰民等问题影响居民生活。居民吴师傅回忆:“我就住在隔壁这栋,每到夏天,垃圾转运点附近苍蝇乱飞、臭气熏天,家里窗户都不敢开!”面对居民现实需求,区城管执法局主动揭榜,帮助社区破题。
快速“应哨”显实效
60天啃下硬骨头
接到“哨声”后,区城管执法局立即展开行动,联合街道、社区、物业成立工作小组,前往垃圾堆放点开展实地考察。同时,根据居民入住密度、分布及垃圾产生速率、特点测算垃圾处理能力需求,明确改造目标,压实主体责任。
为保障后续改造不走样,工作人员深入住户家中走访调研,倾听居民需求与期望,整理共性意见、个性需求,并融入改造方案,采取新建环保屋、增加净化设备、增设垃圾点等措施,依托各方紧密协作,从方案设计到投入使用仅花费60天,实现垃圾外溢投诉量下降95%。
长效“稳哨”见真章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如今走进康园教师小区(B区),新建的环保屋与周边的绿化植被代替了杂乱放置的“垃圾桶阵”,屋内还配备了活性炭柜等净化设备,防止气味外溢、污染环境,垃圾桶在这里暂存、清洗干净后,整齐摆放,等待运回楼栋。
为保障环保设施持续发挥效用,区城管执法局与社区共同制定了环保屋使用规范,明确垃圾投放时间、分类要求,并安排专人每日巡查维护。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讲座,培育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监督环保屋使用情况、协助清理周边卫生,确保环保屋干净整洁、运行有序,真正让这一“小切口”推动社区环境发生“大变化”。
从垃圾堆积场到生态宜居地,康园之变既是“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生动注脚,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样本。当社区“哨声”与部门“脚步”同频共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正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