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家|产业家深度
一场无声的胜利
当全球目光被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万亿盛宴吸引,鲜少有人注意到,那些驱动着电钻、电锯、割草机和吸尘器的“工业牙齿”——
动力工具电池(以18650、21700等小圆柱产品为代表),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权力更迭。
全球动力工具电池市场曾长期由日韩厂商主导。其中三星SDI长期领跑,占据50%以上的份额。其他主要玩家包括韩国的LG化学,以及日本的村田、松下等。日韩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然而,到2020年前后这一格局逆转。中国涌现出以亿纬锂能、天鹏(蔚蓝锂芯)、江苏海四达、长虹三杰、比克等为代表选手,在这一年异军突起,在出货量规模合计份额已逼近全球的一半。
到2025年,除了三星SDI和村田还有一席之地,前十名其他公司几乎悉数被中国公司占据。
可以说,不同于储能电池市场,中国的方壳磷酸铁锂的出道即碾压,也不同于动力电池依靠政府的扶持,一步步血战将日韩厂商挤出。动力工具市场,中国厂商打赢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这是一场值得我们复盘的故事。
01
等待东风: 下游的双重崛起
改变往往来自于增量,电动工具“无绳化”趋势正是这股东风。
传统有绳工具受限于电源线长度和操作灵活性,难以满足户外及高空作业需求。无绳化工具在便携性和安全性上的突破极大的提高了电动工具的产品力,2020年前后,全球无绳电动工具渗透率开始快速提升。
无绳自然拉动了动力工具电池市场市场的快速发展,据高工锂电(GGII)数据,2020年国内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5.6GWh,同比增长124%。
与有绳工具相比,无绳工具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倍率输出的依赖更强,头部工具厂商(如创科实业(TTI)、博世、史丹利百得)对锂电池性能要求逐年提升。
从早起的容量优先转向“高倍率+高一致性+高安全”综合指标,这对电芯企业的材料体系、工艺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此时,日韩电池企业依然占有优势,有采购人员的评价:
相比之下国内产线自动化程度偏低,导致国内厂家在前期良率普遍较低,制造工艺有一定挑战,但差距正在缩小, 如果有下游的验证配合,就能打磨出媲美日韩的产品。
在同一时期,国产电力工具厂商也迅速崛起。
老牌国产电动工具公司创科实业(TTI)在2008年将工具业务从带电源线转向为无线模式,成为无绳电动工具的先行者,2018年,利用其在电动工具上积累技术上的优势,开始大力发展无线吸尘器业务。
这两次押注收获了不小的回报,公司10年间收入增长400%,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工具公司。
另一家电动工具厂商泉峰控股发展也十分凶猛,这家做博世代工起家的中国公司通过并购和自创品牌发展迅速,2020年打入了美国著名零售商Lowe’s,并于2021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创科实业(TTI)自2020年起加速与中国电池厂商合作。
例如,公司2021年与比克电池签订长期协议,采用其高倍率圆柱电池(支持9C-15C的大倍率充放电电池),比克也为其开设专用生产线,确保稳定供应。
一位前鹏辉能源的销售也谈到:
“那个时候公司是把TTI作为重心项目,从研发到制造生产都是全方位开路。我们成功取得了供应资格,从产品的对接到样品制造、样品过审核,再到小批量供货,我们都是成功的。2020年7月份通过TTI的终审,当然了,价格方面,可能就没办法那么漂亮了。”
可以说,TTI靠自己的体量,获得了中国厂商众星捧月搬的追求,收获了高性价比的锂电供应,但也给了中国企业宝贵的试错机会。
这里面,出现了一批赢家。
02
国产的涌入, 风云涌动
中国小圆柱电池厂商在产能、技术和客户布局等方面迎来爆发式发展,市场表现亮眼。代表企业包括天鹏电源(蔚蓝锂芯)、亿纬锂能、海四达、鹏辉能源、比克电池、力神电池、长虹三杰等。
老牌电池厂商亿纬锂能顺利成为创科实业(TTI)、泉峰控股、宝时得等的核心供应商,尤其是亿纬锂能进入TTI后供应链,2020年供货占比就超30%。
公司旗下的18650电池产能更是快速扩张,并布局21700产线,实现全年出货量超3亿颗。
据当时对接亿纬锂能的创科(TTI)采购回忆:亿纬不但主攻顶尖大客户,而且制造生产工艺端,非常舍得投入,尽可能上全自动化设备。
在这种规模化的思路指导下,亿纬锂能一跃成为仅次于三星SDI的动力工具电池王者。
新秀里面,蔚蓝锂芯旗下的天鹏电源增长最为迅猛,并成为国内首个进入博世(Bosch)、百得(Black&Decker)、牧田(Makita)、创科(TTI)等“四大”国际电动工具巨头供应链的厂商。
天鹏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绕不开陈璇这位铁娘子一般的总经理,她曾在2016年就开始预测电动工具领域21700将逐步替代18650,并推动行业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发展。
正是她抓住了这一波电动工具替代的机会,使天鹏短短数年内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动力工具电池供应商。
目前,陈璇已经离开天鹏电源,再度创立了睿恩新能源,并直言“锂电池还远未触及可能边界”,将目光放在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数据中心BBU电池等性能挑战更大的领域,
可以说,新能源产业企业并不缺乏女性领导人,比如动力电池领域的刘静瑜(中创新航)、曹芳(正力新能)都是擅长打逆风局,让宁德这种巨头都要让出三分。
此外,海四达、长虹三杰、鹏辉等企业也相继与东成、宝时得等本土工具企业及部分国际客户达成合作。
比如松下曾经靠圆柱电池与特斯拉如胶似漆,但是2020年特斯拉却开始引入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这让松下大为紧张,将动力电池业务放在了极高的优先级。
同期,三星SDI因动力电池产能倾斜导致小圆柱供应不足,LG化学则因美国ITC专利诉讼被迫退出部分市场。
结果就是,国外电动工具用锂电池逐渐将自身产线收缩用于生产动力电池,减少了电动工具用圆柱电池供应量。
中国厂商迅速地填补了缺口:
亿纬锂能荆门基地扩产至3.5GWh,跻身全球前三;
天鹏电源(蔚蓝锂芯)淮安基地投产,年产能突破7亿颗;
长虹三杰、海四达等二线厂商加速扩产,形成梯度化产能矩阵。
从历史的车轮角度来说,三星和松下这种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动力电池市场是一个十万亿规模的市场,而小圆柱锂电池市场仅仅是一个千亿规模的市场。
只是海外厂商没曾想到的是,放弃一个阵地,并没有换来另一个阵地。
03
复盘: 谁是赢家?
如果复盘这场战斗,下游和对手的退出是外因,但内因更加不可忽视:
要知道,中国圆柱电池产品线规格与三星、村田、LG等欧美日一流厂商相近,但价格却低10%~30%,交货周期更是缩短30%以上。
电动工具中电芯成本在整机成本中占比约19%,国产电芯的低价优势可直接传导给工具厂商。
因此当中国企业通过全自动生产线改造,将电芯一致性标准差从5%降至2%以内,达到国际一线水平以内。打消了海外客户对“国产低端电芯”的偏见时,下游的选择已经毋庸多言。
从2025年的现状来看,天鹏电源(江苏天鹏)、亿纬锂能都成为了圆柱国产化的最大赢家。广州鹏辉与江苏海四达都没能把握住小圆柱后续市场的爆发性需求,后面慢慢脱离一线梯队了。
但广州鹏到辉后来又利用在动力工具领域积累的圆柱电池研发能力,在便携式储能领域大放异彩,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赢呢。
2025年伊始,新技术在不断革新。小圆柱领域引来了全极耳这一关键创新的新技术迭代,一旦成功批量,电动工具的倍率将赢来一次史诗级的加强,行业洗牌也将不可避免。
早在2024年,豪门出身的新能安已经实现了量产全极耳电池。新能安在高端电动两轮、户用储能领域都堪称王者般的存在,如果携全极耳杀入电动工具市场,无疑将快速搅动市场。
而陈璇二次创业创办的睿恩新能源,也在2025年CIBF展会上首发了21700-6.0Ah无极耳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刷新行业纪录。
这款产品不但采用了无极耳大圆柱电芯,还在材料上采用“9系超高镍正极+硅碳复合负极”体系,直接把放电倍率最高拉到了30C。相比之下,许多同行的同款无极耳产品还尚未导入硅碳复合负极,还落后一代。
除此以外,各家也在推进了全极耳电池的技术突破,长虹三杰、深圳比克、横店东磁、苏州力神、惠州锂威,这些吃到了2020年的玩家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在新变革中再进一步。
2020年是中国小圆柱锂电池产业的转折之年,其成功背后折射出中国锂电产业的深层竞争力:工程师红利、产业链完善、政策红利。
但这个市场,归根结底是创新+成本的驱动,每一轮技术周期,最终赢下来的,终归是最勇于创新的那一个。
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