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已演变为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强音。
我国新能源产业正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从全球最大光伏市场,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蝉联世界第一,中国已然成为新能源领域领跑者。截至3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主体地位,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全口径的火电装机,且这一趋势将成为未来常态。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双碳”目标顶层设计与市场活力的同频共振,一批以民营经济为主力军、以青年科技人才为先锋的创新力量,以敢闯敢试的魄力,在技术攻坚与产业实践中,将“绿色理想”转化为“中国方案”。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已演变为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强音。江苏领储宇能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霍佳龙,正是其中代表。这位从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本硕博连读的青年才俊,在民营企业这片沃土上,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他主导的国内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用户侧储能标杆项目,正是他书写绿色能源青春答卷的精彩篇章。
坚信科技向善科技向绿
在霍佳龙看来,“技能报国”与“绿色发展”是相辅相成、目标与路径和谐统一。“技能报国,意味着我们要以工程科学思维攻克技术难关;而绿色发展,则指引着我们的创新方向必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我的专业是能源动力工程,因此在职业选择中,始终希望为国家的能源事业添砖加瓦。”
“技能报国”与“绿色发展”的统一,正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作为新一代新能源技术人员,霍佳龙坚信,科技向善、科技向绿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价值导向。求学期间,他聚焦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研究,毕业后投身储能领域,将学术积累转化为实践动能。
展望未来,霍佳龙坚信,光储充这一综合能源利用模式对能源低碳转型无疑提供了助力。在这一模式下,“源网荷”三者有机贯通,经济层面,创造绿电价值效应,助推迈向“绿电自由”,有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霍佳龙认为,能源转型目标催生了无尽的科技创想力。“我们青年人秉承着科技报国的使命,在科技向善、科技向绿这一价值观念引导下,在专业精度上追求技术路径的极致优化,在系统维度上探索跨领域协同创新,在价值高度上锚定绿色发展,这三重坚守塑就了新时代青年工匠精神。”
创新理念推动产业升级
“如今,光伏+储能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在实践过程中,常规路径是以光伏为主体,在光伏电量无法完全消纳时,将多余光伏电量存到储能设施里,之后再释放。”霍佳龙指出。
在以储能为主体的新能源应用场景中,光伏是否也有发挥空间呢?以提升项目整体能效为锚点,霍佳龙团队在项目中提出了一个新解法。
“简单来说,就是将储能柜顶作为光伏组件的安装位置,光伏所发电量用来维持储能柜的基本用电,从而提升了储能柜的效率。采用这种设计,可以减少太阳光对储能柜的照射,间接降低储能柜液冷机的工作能耗。这不仅解决了光伏+储能的耦合问题,项目整体系统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一创新设计已经成功应用在国内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用户侧储能标杆项目——南京南钢61兆瓦/123兆瓦时储能电站中。该项目通过动态响应用户侧调峰需求,使得“源”与“荷”进一步匹配。自2024年1月全容量并网以来,该电站已连续稳定运行超10000小时,累计转移高峰用电负荷超10000万度,每年节省电费超4000万元。在效率优化层面,经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国网电科院认证,南钢储能电站系统效率高达90.29%。
保持危机感学习有动力
青年先锋固然重要,团队协作才能制胜。霍佳龙回忆起为某钢铁厂客户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经历:“客户提出了降低最大需量的需求,这在当时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该客户的电力系统非常复杂,用电也存在不规律性。面对这一难题,我主动牵头成立研究小组,从电力系统分析入手,到光伏+储能解决方案和消纳分析,再到数据分析和平台上送,我们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行动细化到具体时间节点,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经过三个月的攻坚克难,最终为客户呈现了一份满意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和产品迭代迅速,强烈的危机感是我保持学习动力的根源,如果产品无法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市场竞争力就会逐渐减弱。”霍佳龙说,“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出台和AI兴起,公司也从储能设备提供方,转变为同样重视‘后市场运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这就需要我们从设备到方案,不断推陈出新。”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技术图纸到商业蓝海,以霍佳龙为代表的民营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硬核创新”践行“双碳”目标。青春智慧与绿色赛道相遇,一场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变化正在发生。
文 | 本报记者 董梓童 苏南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