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何以“封神”?


历史中,他辅周伐商,修政制礼,开国运近八百年;传说中,他垂钓渭水,直钩待主,一朝出山定乾坤;小说中,他手握封神榜,点将列位,定神魔归属。姜子牙,这位跨越神话与现实的传奇智者,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怎样不可磨灭的价值?6月5日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系列节目《封神姜子牙》,敬请关注。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封神姜子牙》

6月5日—6月12日

中午12:00

CCTV-10《百家讲坛》播出





图片

姜子牙雕塑山东淄博临淄太公湖公园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从渭水垂钓到辅佐武王伐纣,他的智慧与胆识穿越千年,仍在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后世无数文艺作品争相以他为主角,尤其是古典名著《封神演义》,让无数读者为之着迷。近年来,随着《封神》、《姜子牙》等影视作品的热映,这位“白发老者”更是成为大众文化关注的焦点。他的人生,是一次迟来的崛起,也是一段不屈的传奇;他的兵法谋略,影响深远,启迪后世;他辅佐周室、治理齐国,奠定了“齐文化”的思想根基。他崇尚民本、心系苍生、勇于担当,是中华精神的典范。


西南交通大学李任飞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古典文学的解读与民间传说的追踪,从渭水垂钓、牧野决战,到齐国治政、文德武功,为您多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姜子牙。


图片






          渭水垂钓

姜子牙钓的到底是什么?





姜子牙直钩垂钓,愿者上钩,这一经典画面在《封神演义》中深入人心。很多人以为他是在钓鱼,实则他“钓”的是时机。商代晚期的渔纹青铜盘、西周时期的青铜鱼尊等文物,为这一传世佳话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想象空间。钓竿非凡木,而是对理想的坚守;水面之下,不是鱼儿,而是风云变幻的未来。在渭水之滨,他等待的不是鱼咬钩,也不仅仅是明君的出现。这场钓鱼背后,蕴藏着一场展现政治智慧的深谋远虑,更是一位隐士创造历史的惊天逆转。


图片

“钓璜灵矶”石陕西宝鸡磻溪峡谷



图片

西周鲤鱼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太公兵法》

真是姜子牙亲笔,还是后人托名之作?





《太公兵法》之名流传已久,后人多将其指向《六韬》一书。该书内容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全书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编著而成。后据学者考证,其成书年代大约是在战国末期。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涉及古代战争观、战争谋略和军事人才等多方面的军事理论,堪称先秦兵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尽管后人无法确证《六韬》一书为姜子牙亲著,但其思想与史载姜子牙的治国谋略多有契合。如《六韬·文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并提出“仁、德、义、道”四维治术,强调共享天时地利、同忧乐、解民难、利生机。这与《史记》中司马迁所说的“皆宗太公为本谋”之说相互印证,与西周“以德服人”的王道理想一脉相承。


图片

《六韬》



牧野之战

姜太公如何一战定乾坤?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这是老将姜子牙在牧野之战中挥斥方遒、决胜千里的英武写照。他指挥诸侯联军,以弱胜强,击溃了兵力雄厚、装备精良的商军。这场改写王朝命运的战役,背后藏着他对军心人性、时局天命的深刻洞察。考古发现的利簋铭文中“珷征商”三字,静静铭刻着当年那场激烈对决的历史回响。姜子牙所依仗的不仅是兵法韬略,更是对人心所向与时代风云的精准把握。


图片

西周利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西周利簋铭文拓片



齐国崛起

姜子牙如何打造“东方第一强国”?



姜子牙受封齐地之初,那里不过是东海之滨一片人烟稀少的盐碱荒原。然而短短数年间,他以“因俗简礼”“调整产业”“举贤上功”三策并举,燃起改革之火,令周公也为之称赞。重商、尚功、爱民的治国理念,在他的推行下逐步扎根,成为齐文化的精神底色。先秦时期的齐文化融合了我国早期东夷、姜炎、商、周等多个时期、多种族群的文化元素,它本身即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兼具农耕文化、畜牧文化、渔牧文化、工商文化之所长。


图片

西周齐侯甗(莒州博物馆藏)



图片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封神姜子牙》

6月5日—6月12日

中午12:00

CCTV-10《百家讲坛》播出





总监制 | 杨继红   史   岩

监   制 | 田   龙   王   珊   张   磊  

主   编 | 刘   铭   孟庆吉        

编   辑 | 魏学来   薛梦华   王卓睿(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