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798户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称号,青岛市共有4户家庭上榜,分别是:即墨区移风店镇姜波家庭、城阳区流亭街道西后楼社区纪燕家庭、市南区云南路街道广州路社区张婷家庭、市北区大港街道董秀格家庭。日前,青岛早报记者采访了获此殊荣的姜波、吴法春家庭。面对这一国家级荣誉,姜波激动地表示,感觉夫妻俩多年的付出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值了。
吴法春(左一)、姜波(左二)和儿子一家三口合影。
菜篮子飘出文明家风
“卖菜就得讲诚信,有时候宁可自己吃点小亏,也不能让客户寒心。”在即墨区移风店镇青岛市地平线合作社的大棚里,姜波和丈夫吴法春对合作社学员传授诚信卖菜的心得,这一幕场景已持续了17年。从田间地头到互联网平台,“诚信”始终是这对夫妻传承的家风底色。
姜波和吴法春是移风店镇黄戈庄村人。2003年,夫妇俩借助互联网销售蔬菜,在周边村民种植的白萝卜滞销的情况下,以高于市场价0.13元的价格收购了10万斤白萝卜,用“诚信秤”称出了“金招牌”。夫妻俩自费创办起农民田间学校,9年来培训农民超2万人次,培育出360多个科技示范户,推动周边6万亩菜田实现亩均增收3600元。他们热心公益,曾给即墨区人民医院等8家单位捐赠3万元蔬菜,向市场供应300万斤平价菜,以行动诠释“诚信立身、公益传家”的家训。他们的儿子吴俊杰受家庭熏陶,参军后屡获“空中雄鹰”“万米勇士”荣誉称号,让家国情怀代际传承。
“姜大姐是省人大代表,获得过很多荣誉,这次获奖不过是众多荣誉中的一项。不管什么级别的奖,颁发给姜大姐都不意外。”日前,当青岛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一众社员得知姜波、吴法春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的消息后,没有一个人感到意外。对于自己家能够获此殊荣,姜波说,这得益于她和丈夫背后有一个4000户的“大家庭”,“是这么多乡亲的支持才让我们获得了这个荣誉,这个荣誉属于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人。”
村民到红叶诗社读书写字。
收购滞销萝卜显诚信
时间回溯到1999年,姜波与丈夫建起了温室大棚,开始种植蔬菜,并到当地市场售卖。由于销售渠道狭窄,夫妻俩时常面临蔬菜滞销难题。“我记得那是2002年的冬天,家里种了两亩地的萝卜,没想到卖不出去。我和丈夫将3000斤萝卜送到了咸菜厂,结果只卖了15块钱,现在想起来还是又心疼又无奈。”姜波回忆道,没有好销路是当时菜农们面临的巨大困境,也成为扎在夫妻二人心里的一根刺。
转机出现在2003年,姜波通过上大学的妹妹了解了互联网的益处和广阔发展前景,于是她借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创建了移风店镇无公害蔬菜基地网站,第一次在网络上发布蔬菜销售信息。“网站创建3天后,就有一位客商通过网页信息联系我们,要订购250吨白萝卜。当时我和丈夫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今天,吴法春提起自己接到的首笔网络订单,仍然十分感慨。
当时,周边村庄不少农户种植的白萝卜滞销,夫妻俩没有因此压低价格,反而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毛3分钱的价格收购白萝卜。这次“触网”经历,让姜波夫妇和周边农户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他们借助互联网发展蔬菜产业的决心。
儿子传承家风保家卫国
2008年,姜波带领周边8个村庄的106户农民创办了青岛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最初合作社只是做单纯的经纪人,帮助客户代购蔬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客户觉得合作社的蔬菜质量好,要求他们直接供货。姜波开始真切感受到产品品质的重要性,注册了“姜大姐”商标,一步一步把合作社变成了帮助农户致富的平台。如今,合作社每年销售蔬菜1万多吨,年销售额超过1300万元,带动了周边4000多户农民种菜致富,让移风店镇的蔬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了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我和丈夫身后有一个4000多户的‘大家庭’支持。”姜波说。
在姜波夫妇的熏陶下,他们的儿子吴俊杰也传承了父母的家国情怀。“我只有一个儿子,但他说想当兵,想去保卫国家建功立业,作为母亲纵然不舍,但我感觉无比自豪!”说起儿子,姜波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吴俊杰18岁时参军入伍,他时刻牢记父母的教诲与期望,表现极为出色,先后获评“空中雄鹰”“万米勇士”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长、优秀士兵,并凭借不懈努力成功考取了军校。“东方之星”救援、广东龙川抗洪抢险、联合演习……在各项行动中,吴俊杰总是冲锋在前,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担当。
姜波2023年荣获山东省“十佳兵妈妈”称号,2024年荣获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023年作为农民代表再次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她和丈夫不仅实现了家庭致富,更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迈向高效农业,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谈及未来,姜波说,新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56岁的她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新农村是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希望更多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能投身新农村,带领乡亲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即墨区好家风宣讲团和巾帼宣讲团的成员,姜波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奔走于家风宣讲、矛盾调解一线,推动文明之风吹入千家万户。
延伸
即墨文明乡风进万家
如今,在移风店镇黄戈庄村,姜波家的故事如同一粒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滋养出一方文明新气象。即墨区以家风建设为抓手,深耕家风沃土,面向全区开展家规家训、家书家信、家庭作品等征集活动,以及“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举办家风主题展览和家风故事分享,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
即墨区龙山街道前东葛村自古便是刘氏宗族聚居地,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刘长春祖籍便是前东葛村,村内现存的《葛村刘氏家训》传承百年。2021年,村民们共同修订了新版《葛村家训十条》,既保留“尊老爱幼、诚信重诺”的传统美德,又融入“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时代要求。村庄还组织“家训评议会”,让家风建设从“独善其身”走向“美美与共”。
在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新村,有一群“荷锄能耕田,执笔可赋诗”的农民,以红叶诗社为阵地,用诗词书画浸润乡风,让千年文脉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2015年,村庄9位农民创立红叶诗社。10年间,诗社成员扩展至80多人,既有八旬老者于福芝潜心研习诗词,亦有创始人毛庆文30年笔耕不辍,创作2500余首诗词。诗社成员以诗为媒,咏叹田园之乐,礼赞孝亲敬老,更将“乡村振兴展新颜”谱入时代韵律。红叶诗社在村中打造了“诗词广场”“家风长廊”。今年73岁的诗社成员李云松8年来坚持开办暑期书画课堂,为百余名学子提供了培训。诗社还成立“教育助学中心”,以诗为媒,激活乡村治理的“文化密码”。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