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2部戛纳新片,至少有一部年度十佳

戛纳零时差,是每年上影节最受关注的展映单元之一。纵观今年要在上影节亮相的戛纳新片,无论题材还是数量似乎都比往年要丰富不少。


最热门的无疑是今年戛纳主竞赛的三部。其一是荣获最佳编剧的比利时电影《年轻母亲之家》,出自双金棕榈导演达内兄弟之手;其二是荣获评审团奖的《望向太阳》,出自德国导演玛莎·施林斯基导演之手;其三是日本导演早川千绘首闯戛纳主竞赛的新作《雷诺阿》。


图片

《年轻母亲之家》


图片

《望向太阳》


图片

《雷诺阿》


导演双周单元也有三部热门作品亮相。包括日本导演李相日的《国宝》、日本导演団塚唯我的《新的景色》,及澳大利亚导演肖恩·伯恩的《危险动物》。其中《国宝》改编自作家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说,想必也是最难抢票的一部。


图片

《国宝》


图片

《新的景色》


图片

《危险动物》


同样很难抢的还有一种关注单元,来自石川庆导演的《远山淡影》。戛纳口碑一般,但毕竟是改编自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早期代表作。该单元还有引进一部埃利奇·谢希里导演的突尼斯电影《给她一片天空》。


图片

《远山淡影》


图片

《给她一片天空》


戛纳影评人周单元,金眼睛奖最佳纪录片《近乡记》也会是很多影迷的首选。该片由德尼·奥马尔·皮恰耶夫执导,是戛纳口碑之作。该单元还有一部科幻动画《彩虹》,该片由法国导演于戈·比安弗尼执导,娜塔丽·波特曼参与配音。


图片

《近乡记》


图片

《彩虹》


借上影节“戛纳零时差”的热度,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今年戛纳最值得被期待的各国新片。为此,我们特别精选12部戛纳佳作,或许总有一部会是你未来的心水之作。


今年的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的势头挺猛。三个月前,霍猛导演的《生息之地》刚在柏林夺得最佳导演;三个月后,毕赣导演的《狂野时代》又登上戛纳主竞赛的领奖台,凭借梦呓般的诗意呈现斩获特别奖。中国台湾的《左撇子女孩》也凭借其光怪陆离的台北色彩,在影评人周单元赢得发行奖。


图片


欧洲电影也在今年迸发顽强生命力。挪威电影《性爱梦三部曲之梦》在柏林擒熊,另一部挪威电影《情感价值》则在戛纳获评审团大奖。达内兄弟《年轻母亲之家》聚焦女性群像在生育过程中面临的深层困境,奥利维尔《接近终点》极致展现惊心动魄的音乐之旅。


图片


抛开国别,元电影也是今年戛纳热议的话题。所有主竞赛电影中,竟然有三部元电影:《狂野时代》《新浪潮》《情感价值》,从回顾影史、怀念新浪潮、深挖人物情感等方面呈现出元电影更多的可能性。


以下就是我们要推荐的12部电影,无论它们是获奖作品还是沧海遗珠,都值得拿出来跟大家再次分享。


《接近终点》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

图片 

简评:一场由寻女展开的沙漠音乐节之旅,结尾却让人心惊肉跳。前半部分就像是沙漠公路片,一老一少沿路跟随着朋克车队前行。当观众们以为这将是一个讲述“边缘人群穿越沙漠奔向音乐”的故事时,意外事件却突然发生,整部影片的画风突变,变成与一个个生命惨淡告别的惊悚之旅。在沙漠中与电子乐共舞,足以颠覆人们对于电子乐所谓“冷峻”夜店风的认知。而结尾的唯心主义地雷,或许是在告诉人们,面对虚无的最优解是相信自己的内心。


《新浪潮》

主竞赛单元入围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图片


简评:一部完全的仿古电影,一场完全的仿古艺术。

跳切、轻微过曝、画幅的机巧设计,人物的登场方式,不可谓不用心。林克莱特将观众们带回1959年的巴黎。新浪潮风流人物来来往往,瓦尔达、特吕弗、夏布洛尔、侯麦,仿佛在看一部新浪潮电影史,在上一堂戈达尔的电影大师课。


戈达尔那些理论,如“同一个镜头不要拍两次”的金句,一句句爆出来。他的创作方式,他的飞页,他现场发挥的那些奇妙的拍摄方法,充满极强个人风格,也为电影艺术打开新浪潮的大门。这部电影尤其适合在戛纳首映,正如影片刚开场时戈达尔准备将特吕弗的《四百击》带到戛纳时所说:“我们应该去戛纳,每个人都在戛纳!”


幸福之路

导演双周单元入围

导演:洛伊德·李·蔡

图片


简评:张震饰演的Lu遇到一系列悬而未解的倒霉事,从开头贯穿结局。他从外卖员逐渐沦为“偷自行车的人”,直到回溯他的前史,我们才得知他曾是餐厅老板,这种阶级上的不断跌落,能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痛感。令人惊讶的是,在遭受身心的多重创伤后,他还活着,并在影片最后爆发出强大的让人惊叹的生命力。


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Lu的创业伙伴说的,“这不是我们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只能打工”,这种对于初代移民在美国的精准定位是相当精确的。与塑造人物相比,影片在环境塑造上也非常成功。冷漠的阴暗的潮湿的纽约,直到最后才肯施舍般洒下一丝阳光。


《腓尼基计划》

主竞赛单元入围

导演:韦斯·安德森

图片


简评:近十年来,韦斯·安德森导演似乎一直都在执着于塑造独具个人特色的风格景观与色彩美学,然后让明星们在这套景观里走走停停。相比之下,剧情反而没那么重要。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这部《腓尼基计划》的剧情更紧凑些,至少有一条明确的筹款主线。明星负责卖钱,导演负责在银幕上绘画,那些对称的高饱和度的画面,抽离的表演,超现实的场景叙事,闪来闪去的黑白隐喻,构成这样一部电影,一如既往。


《爱丁顿》

主竞赛单元入围

导演:阿里·艾斯特

图片


简评:阿里·艾斯特把镜头转向本世代20s的美国,将近五年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凝缩在新墨西哥州一个小镇上,包括但不限于宗教问题、口罩问题、BLM运动、TikTok席卷未成年等社会议题。当是否佩戴口罩的问题成为导火索,镇上的治安官与镇长展开一系列摩擦,最后竟发展成一场竞选。纵观全片,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依然让人拍案叫绝,他饰演的治安官最后20分钟的癫狂状态,不仅可以为新时代邪典电影的拍摄起到标杆作用,也正对应了美国的现状。


《笑刃荒途》

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女演员

导演:佩德罗·皮诺

图片


简评:三个半小时的时长,却丝毫不让人觉得乏味。整部电影就像一座人文博物馆那样囊括了西非那片土地上的各种生活踪迹,同时如草蛇灰线般种下黑白两族之间的冲突、好奇与渴望,直到每次邀请都变得胆战心惊,每次愉悦都变得转瞬即逝。导演具备了很多让人羡慕的讲故事的能力,那就是如何把人拴在座位上。


《去死吧,我的爱》

主竞赛单元入围

导演:琳恩·拉姆塞

图片


简评:回望今年柏林主竞赛,有一部《妈妈的宝贝》可以跟本片并置来看。同样是讲生育焦虑,可见这并非一个区域性问题。两部电影中的音乐都有着塑造人物的作用,且互相为对照。前者是古典乐,本片则是乡村民谣与摇滚乐,反应出各个国家不同阶层的人在面对相似问题时的不同性。


说回本片,音乐铺得太满,几乎变成MV串烧,且人物塑造较为单一;对生育话题也并未进行太深入挖掘。但不得不提詹妮弗·劳伦斯的出色表演,那种癫狂的状态已然远远超越文本层面的表达,残酷地展现出一位生育后不断陷入焦虑的母亲形象,最终以自毁式的行为与丈夫、家庭和社会告别,可以说她的表演撑起全片。


《左撇子女孩》

影评人周单元发行奖

导演:邹时擎

图片


简评:广角、噪点、光晕,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台北。经典的三幕戏结构,穿插着讲述三代女性各自的故事,以小女孩的视角串联起来,以晚宴为终场,展现台湾社会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尤其喜欢第二幕结尾,特别害怕导演选择一种很drama的方式揭露小女孩用恶魔之手偷盗的真相,结果他却是以充满女性力量的方式去化解。


影片中饰演大姐的马士媛爆发力特别强,很喜欢她在戏中的那股韧劲,倔强而又不失温柔,果敢又干练,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诚然第三幕的谜底解开,没想到竟然是个血观音的底,略有些失望,但作为导演的长片首作仍瑕不掩瑜。


导演邹时擎是去年金棕榈得主肖恩·贝克的合作伙伴,曾经担任过《佛罗里达乐园》《橘色》等电影的制片人。肖恩·贝克也在本片中担当编剧与剪辑,深度参与幕后的创作;因此本片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尤其摄影风格和剧作结构方面。但是文本的核心非常本土化,邹时擎曾邀请肖恩·贝克赴台湾居住很长一段时间,以更好地理解台湾文化。


《年轻母亲之家》

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图片


简评:可以说,这是今年戛纳颁得最恰当的奖项,剧作设计极其精妙。达内兄弟将镜头对准一群怀孕的年轻女性,她们的家庭不同、经历不同,却都面临着同样的生育问题。群像的设置,巧妙地展现出各自的困境,而不同人物的困境就仿佛是一个榫卯结构,能够一一对应起来。


比如,某个角色坚定地想寄养孩子,却恰恰是困扰另一角色的人生问题:“为什么要弃养我”;某个角色的男友非常主动负责,恰恰是另一角色苦苦追寻而不到的。每位女性所拥有的,恰是其他角色所需要的,可是弥补了那些缺少的遗憾就能幸福吗?这一群像设置给出了答案。幸好达内兄弟这次并非一味展现苦难,结尾的那首诗仿佛一道光,照射进现实。 


《情感价值》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图片


简评:影片讲述一个家庭内部分崩离析的情感关系,长时间消失的父亲想要修复与两个女儿之间的感情。父亲作为一位导演,试图用电影的方式与身为演员的大女儿沟通,却遭到对方拒绝。范宁饰演的好莱坞影星突然闯进这段关系,使得完全凝固的家庭关系出现一丝转机。


除父女情感外,影片还塑造了多对情感关系,大女儿的不婚主义、小女儿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以及父亲对范宁的奇怪情感。这些情感关系的塑造都准确鲜明,让人很容易就进入导演所描述的角色境遇当中。电影梗也有点多,是那种能够让观众们会心一笑的程度,从Netflix到给九岁外孙送《不可撤销》,摄影师跛的脚,导演对范宁的眼神。


《是的》

导演双周单元入围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图片


简评:很多人心目中的本届戛纳最佳。或许当代只有拉皮德导演一人能做到,在摘得艺术电影最高奖之后,还能持续创造出如此鬼斧神工的影像。勇敢让他毫不迟疑地打断音乐家的脊梁,在无垠的狂欢中抽走他的每一丝尊严。那首歌谣遭遇天谴,死去的母亲哭着向儿子施以石刑。我不入地狱,地狱空无一人;我踏足地狱,但凡残存些许善良的游民便将从烈火中苏醒。这样的作品,足以成为以色列的民族电影。


《狂野时代》

主竞赛单元特别奖

导演:毕赣

图片


简评:毕赣疯了,他竟然想复活电影! 既然是将一个死去的艺术复活,就不要期望有什么新的东西,而是独属于电影的走马灯。于是,从默片到黑色电影,三原色到硬影调,兜兜转转再到古典美,进入舒适区。六部短片,五种情感,这就像是一个闭环,带观众们跨越银幕上的百年时间。


最喜欢第五个短片,1999最后一夜,经典长镜头转第一人称长镜头,霓虹、小巷与大雨形成视觉盛宴,仿若那个我们熟悉的毕赣,仿若《地球》的升级版。音乐与影像还在正常进行着,人却加速流动,时间与艺术的关系在这一刻具象化。


毕赣给易烊千玺很大表演空间,虽然同是迷魂者角色,却需要衍生出不同的性格,从钟楼怪人到黄毛混混,千玺对于肢体的控制十分出色,成功完成了这一难度极大的表演。李庚希在音乐时刻与吸血鬼之吻的表演也十分出色,尤其是她唱歌时的泪眼婆娑与怪异表情,同一时刻在一张脸上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最后一幕,电影院逐渐消亡,银幕却再度“复活”,让人不禁暗自流下泪来。

作者| 方氏修远甫、废话队长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