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欧洲还是没人性

大家都知道,当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欧洲的宗教开始了自己的权力交接,原本属于教会的权力便逐渐的过度给了国家政体。这便是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之前,教会的权力是大过皇权的,文艺复兴之后,即便是欧洲大陆整体上来说,宗教的势力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但是整体的权力过渡便发生了,宗教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与之相反的是,皇权开始凌驾于宗教之上,并逐渐演化为欧洲各国的当代政体。


图片


这个过程中,或者说有了这个结果之后,不同的人自然是有着不一样的感触的,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种感触之外的故事。《管风琴》说的是一个教会救下了一个被纳粹抓捕的波兰人,并且将他藏在了教会让其演奏管风琴,以便逃脱追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了几番权力的较量争夺,这个波兰人还是难逃厄运,即便是在教堂,纳粹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即便是在所谓的信仰旁边,也没有能带给波兰人一丝安全感。最终,波兰人被抓走。


图片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片,故事的核心在于教会在二战期间也无法保人周全,但如果结合新浪潮来看待本片,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待本片,我们就不难发现,表象的表达之后,隐喻是什么?


图片


创作者讽刺的是二战吗?是纳粹吗?当然不是,二战,纳粹这样的表象不过是为了对号入座,而真正能带给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影响力的幕后人物是水就不必多说了吧。


图片


我们分析一下本片的人物逻辑就不难知道,教会,尤其是在二战中存在着的教会代表着纳粹对于宗教信仰的尊崇。但这种尊崇并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客观公正的,而是一种谎言以及伪善。为什么呢?如果纳粹将自己彻底的当作全人类的敌人,自然是会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的。因此,纳粹只反对一部分人,且将这部分人打上烙印。除此之外,别的人就可以被放过。


图片


教会属于被放过的一群人,而这群人的存在并不代表着纳粹对于当时的宗教体系的尊重,相反,他们的存在是要为整个纳粹德国的统治服务的,他们是有目标的,有目的的,如果超出了这个目标,超出了这个目的,他们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没有意义的存在也就不需要存在了。


图片


教会将波兰人藏起来不被纳粹发现,然而纳粹最终还是发现了波兰人并且带走了他。哪怕主教可以义正词严的告知纳粹,在这个教堂里自己说了算,主不会允许暴力在这里发生,然而有用吗?逮捕波兰人的纳粹士兵就连一点表情都没有给予主教就把波兰人带走了,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在权力至高无上的时代,宗教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图片


当然,这可以说是文艺复兴后的常态,但这种常态如果被加上一种纳粹的烙印之后,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决不是单单为了批评纳粹对于宗教的破坏,而是想说纳粹是缺乏制衡的。就连欧洲大陆上,这个被宗教笼罩了数百年的地域,当政治权利过大的时候,宗教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个时候的政治权利表面上看破坏的是宗教,实际上破坏的是人们最基础的信仰。


图片


因为有了基督教,欧洲大陆上的人自觉与众不同,自觉是是上帝的子民,上帝的子民自然有着上帝的庇护,担当纳粹破坏了这种庇护关联的时候,当纳粹可以堂而皇之在教堂抓人的时候,这是对于这种关联的践踏。


图片


反过来来说,我们看到的是宗教在纳粹的势力范围内逐渐的式微的时候,这说明名政治权利已经超越了基督教权力,这在欧洲大陆上是一种人心惶惶的潜在危机。而这种危机如果将时代背景划拨到冷战时期,你还会认为本片的创作者说的纳粹是纳粹吗?


图片


政治是宗教的延续,但宗教本身并不愿意政治按照自己的方式延续,宗教总想要自己的独立性,以此来标榜自己是对于政治有所制衡的。这是在本片的特定的地域背景之下发生的故事。欧洲自诩文艺复兴打破了基督教的垄断势力,然而这种打破并不彻底,现代政体虽然取代了宗教势力,但却依旧受着宗教势力的影响。本片虽然是说纳粹作为一个现代邪恶的政体对于宗教的迫害行为,但也反映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彻底,他们并没有肃清宗教势力对于现代生活的根源处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曾经文艺复兴最为诟病的东西。


图片


本片依旧是在说基督教应该保持独立性来对抗政治体制,但是越是这样说,就越说明基督教本身已经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联太深了。而这种违背文艺复兴核心理念的行为在当代的欧洲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不知道那些强调人性的文艺复兴先驱看到当代的神性势力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触?他们的血白流了?还是说欧洲大陆上不配有人的信仰。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