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滕王阁序》都被检出高“AI率”!您的论文,还好吗?

眼下正值2025年毕业季,多所高校出台规定,对毕业论文中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比例提出明确要求,有的高校还将“AI率”高低与论文能否合格直接挂钩。
而这一举措也迅速引发热议,它究竟是在提升学术标准,还是设置了论文写作的枷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年来,部分高校对毕业论文查重率的上限要求已逐渐从30%降低到20%,甚至是10%。据羊城晚报报道,今年,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出,查重率在15%以下的论文“尽量控制在10%以下”;南通大学规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查重率未超过15%的,才能正常进入盲审送审环节;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规定,学位论文查重率低于10%的方可进入答辩环节;上海音乐学院要求,进入学位论文评阅环节的研究生论文查重率低于8%;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规定,原则上2次检测不合格者取消本学年答辩资格。
虽然当下高校对毕业论文查重率的要求正趋向严格,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查重,目前是学位论文诚信检测普遍采用的重要一环,实际上也是发挥数据库和信息技术优势的一个表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表示,“广州大学一直坚持论文提交评阅送审前设置查重环节,但并没有所谓的‘一刀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指出,对于不同学科,高校对查重率的要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历史学、古代文学等学科因研究需大量引用经典文献,天然重复率较高,若简单采用“一刀切”标准,可能误判学术规范引用为抄袭。
据科技日报报道,“AI率”检测的核心逻辑是分析文本的词汇词频、句式结构、逻辑表达等特征,将其与AI模型输出内容进行拟合,从而判断相似度。但这存在一个悖论——AI生成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类语言的模仿,它追求规范性、逻辑性,这又恰恰与学术写作的要求高度重合。所以,AI检测结果存在先天缺陷,误判在所难免——原创文章可能会被判成AI生成,AI生成内容也可借技术漏洞蒙混过关。
有人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结果显示其AI生成内容中“总体疑似度超过六成”。而网友将《滕王阁序》进行检测,发现其AI生成疑似度也高达惊人的99.2%。一位高校教师也在朋友圈吐槽,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学术论文段落,是研究团队耗时3年扎根基层、追踪多个真实案例写成。
那么,重复率、AI率真的是问题的关键吗?专家表示,查重率并不是学生痛苦的关键,如何真正分辨抄袭行为才是根本的痛点。
刘涛强调,查重的核心应是“反学术不端”,而非机械追求重复率数值。“重复率仅能标记文字重合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剽窃、洗稿或不规范引用,需结合学术逻辑进行人工核查。”基于学科特性与技术现状,他提出,应淡化数值依赖,强化人工审读。“重复率可作为初步筛查参考值,但最终判定需由专家结合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创新观点等进行综合评估。”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是新的趋势,不可阻挡,各高校更应该积极引导。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彭小刚认为,“大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当年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一样,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力未来将会成为标配。”同时,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思考也同样重要。“人类不能无脑地任由人工智能来控制你,要知道怎样去用好它。”
彭小刚强调,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要分层次,明晰什么是人类应该掌握的,什么是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的。“单纯地禁止用AI,或是什么事都用AI,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鄂海红看来,帮助学生学会在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AI大模型,要加强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育者,应着重培养学生对AI工具的批判性使用能力,明确AI的本质是辅助工具,其文本生成、数据分析等功能不能替代研究者的学术判断与创新思维。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AI在提升文献整理、语法修正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还要清楚认识到AI的使用边界,警惕其可能引发的学术剽窃、数据失真等风险。
与此同时,鄂海红也强调,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与科研伦理建设并行的新形势,高校应当采取双轨并进的策略,既要系统提升师生AI工具的应用效能,又要明确技术使用边界和学术规范,强化实操教育,解决AI使用中的伦理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通过案例教学来强化学生的伦理意识,帮助学生在技术创新与学术规范之间建立动态平衡,实现负责任的研究创新。
小互动  你的pick
(综合自科技日报、新京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
审核:胡明旺
责编:左宗鑫
编辑:李一诺(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