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百千万”分之一 | 龙卷风 “卷”倒厂房设备,他为企业“贷”来生机

图片

人物名片

作为广州白云区钟落潭土生土长的“80后”,2012年,在城市工作三年的冯炳镇,怀着对家乡的热爱,选择回钟落潭乡村工作,那里有他熟悉的泥土芬芳与淳朴人情。截至目前,他已扎根乡村金融超13年,现任白云民泰村镇银行钟落潭支行业务部总经理。2023年末,白云民泰村镇银行成立了白云区首个“百千万工程”金融服务站并派驻“金融村官”。冯炳镇认为,在乡村振兴中,金融大有可为,于是他主动请缨成为白云区首批“金融村官”,派驻至陈洞村。

图片

冯炳镇向村民介绍银行新业务。

在白云区陈洞村,崭新的酱料厂房内,流水线传送带发出规律的嗡鸣。谁能想到,开足马力生产的这家工厂,一年前被龙卷风“卷倒”。就在危急时刻,“金融村官”冯炳镇不顾个人安危带头钻进被损毁的厂房估算恢复生产的费用、48小时内协调多个部门开通金融输血绿色通道,助力工厂重建重生。

这个土生土长的钟落潭人,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一股暖流。记者在陈洞村采访时发现,无论是村口的老农,还是厂房里的村民,见了冯炳镇都会亲切地喊一声“镇哥好!”——这一声声朴素的招呼,正是“金融村官”为乡村振兴拼尽全力的最好见证。

冒险“救下”村里的龙头企业

冯炳镇是钟落潭陈洞村的“金融村官”。陈洞村,地处白云区钟落潭远郊,但胜在有道路畅通、乡村振兴基础比较强、村委执行力高等优势,很多企业愿意到村里投资。但是往往这些企业却受限于融资难问题难以做大做强。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冯炳镇说,在担任“金融村官”的这几年,凭借对乡土经济的深刻理解与金融专业能力,他走村入户,摸清村里各个产业的底,给有意向的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方案,解决资金周转的难题。

图片

被“龙卷风”破坏的酱料厂部分厂房坍塌。

为了帮助企业,他甚至不顾生命安危。2024年4月,白云区钟落潭镇遭遇罕见龙卷风袭击,广州加厨宝食品有限公司的部分厂房在灾害中坍塌。原料泡水、设备损毁……厂区受灾的同时,贷款也马上到期、发放工资的日子又将来临。

危急时刻,冯炳镇意识到,只有注入新的资金,才能救活这个工厂。但是,这家工厂重启需要的资金额、抵押品的价值,都需要进入厂房评估后才能确定。

于是,他二话不说,冒着厂房二次坍塌的风险,钻进被损毁的厂房估算恢复生产的费用。账目损毁、数据缺失,传统授信标准在此刻失效,评估工作异常艰难,但冯炳镇没有放弃。他逐一记录设备损毁情况、翻遍残存资料挖掘企业过往销售记录。“灾后现场让我震撼,但我当时没顾得上那么多,一心就想以最快速度帮这家企业渡过难关。”冯炳镇回忆道。

经测算,企业至少需要290万元才能重启生产。但是,时间非常紧迫,而且这一笔贷款也不一定能通过审批。如何是好?冯炳镇迅速联动民泰银行与当地政府,以加厨宝23%的市场占有率、85%的订单回流预期为核心论据,推动银行开辟绿色通道。短短48小时,贷款审批流程从7天压缩至2天,政府贴息政策同步落地。

图片

经过冯炳镇帮助后重建的崭新的酱料厂。

“太及时了,这笔资金非常迅速就到账了,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加厨宝创始人林昌令表示。

问及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及贷后风险去救助加厨宝的时候,冯炳镇表示,救活村里的龙头企业,就是保住整条产业链。加厨宝的供应链惠及百余户村民,其复产直接带动周边种植户、包装厂、物流企业复苏。“若龙头倒下,村庄经济将遭遇连锁冲击。”冯炳镇说。

资金到位后,加厨宝的重建按下“加速键”。冯炳镇每天蹲守重建现场,协助企业优化资金使用方案。令人惊叹的是,灾后短短几个月时间,企业产能全面恢复,订单量反超灾前15%。

林昌令感慨道:“这笔贷款不仅是资金支持,更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度。‘金融村官’以及背后的团队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成为我们发展的坚强后盾。”

图片

冯炳镇

村民理财、贷款都要找“镇哥”

作为一名“金融村官”,对企业的帮扶,冯炳镇从未止步于放贷。凭借着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和在当地的广泛人脉资源,他为企业“牵线”上下游合作。弘朝家具的负责人表示,在冯炳镇的牵线下,与附近富斌板业展开合作,因合作距离缩短省下了大量物流费与时间成本。如今,在陈洞村认识冯炳镇的企业老板,不管年纪大小,都亲切喊冯炳镇为“镇哥”。

很多村民不懂理财、不敢贷款,冯炳镇就定期召集村民聚到一起聊天,教村民管账目、防诈骗,将晦涩的贷款流程简化为“一站式服务”,手把手教村民用手机办理信贷业务。有村民笑着说:“有钱找镇哥教你理财,没钱找镇哥帮你贷款。”“虽然是玩笑话,但我颇为感动,那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冯炳镇感慨道。

据了解,在担任“金融村官”期间,冯炳镇共走访了本村企业及农户超300家,帮助了约120户。

“金融村官”,是广州于2023年在全国首创,以探索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新模式。由村委、银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联合选派,破解了乡村金融信息不对称、服务缺位的痛点。截至目前,广州全市已经选派“金融村官”82人,对接行政村135个,参与合作银行机构14家。

心声说给“百千万”

愿化作扎根乡土的“金融根系”

作为驻守乡土的“金融村官”,我深知自己既是传递政策温度的桥梁,更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推动者。

加厨宝重生的经历,让我读懂了金融服务乡村的深刻内涵:钱袋子里装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一个企业的存亡、一条产业链的兴衰、一方百姓的生计。当看到村民因“谈贷色变”错过创业机遇,目睹小微企业因资金链断裂举步维艰时,我愈发意识到,金融服务下沉不仅要“送资金”,更要“送观念”“送方法”。

展望未来,我愿化作扎根乡土的“金融根系”,向下深扎、向上生长。向下,持续开展“敲门行动”,把每家每户的金融需求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头,用定制化方案破解“融资难”的堵点;向上,依托“百千万工程”金融服务站,搭建“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平台,推动“金融+保险”共担风险、“金融+科技”精准滴灌,为乡村产业链装上抗风险的“稳定器”和提效能的“加速器”。

乡村振兴没有捷径,唯有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破解难题,用真心赢得信任。我将始终做乡村发展的坚定同行者,让每一笔贷款都成为企业腾飞的翅膀,让每一次服务都化作滋养乡土的甘霖,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书写属于金融人的乡村振兴答卷。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晓丽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海报设计/谭惠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