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北京首钢 “雏鹰计划” 的终选名单出炉,徐昕、曾凡博、吴勇豪等名字被写下,那时,这份名单承载着北京篮球对未来的期许,众人期待这批年轻人能在数年后撑起首钢的一片天,成为 CBA 赛场的闪耀新星,开启属于北京篮球青训的辉煌篇章。
时光流转,再看这些名字的轨迹,令人唏嘘。曾凡博成为了唯一在首钢打出名堂的独苗,他凭借自身天赋与努力,在联赛中崭露头角,入选国家队,成为北京队锋线重要力量。可其余人,发展路径各异,却难如预期。
徐昕辗转到广东队,在不同环境寻求发展;吴勇豪偏离职业篮球轨道,成了网红,;范依铭虽留在北京队,却未展现足够实力,难以在关键场次担当重任。曾经的青训投入,没能收获大批可用之才,大部分 “雏鹰” 没能翱翔在预期的篮球天空。
培养出一个曾凡博,北京投入的力量难以估量。从青训体系搭建、可能涉及的海外特训资源,到教练团队打磨、赛事机会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持续且巨大。这背后,折射出篮球青训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即便有完善计划、充足投入,也难保证人才按预期成长。
球员自身发展受天赋、努力、心态等多重因素影响,有人在成长中迷失,有人被伤病等意外阻碍;同时,青训与职业赛场的衔接、培养模式是否适配球员发展,也值得反思。北京的尝试,为 CBA 青训敲响警钟,投入不是万能钥匙,如何精准培养、跟踪人才,提升成才率,亟待解决。
其实,“雏鹰计划” 是中国篮球青训的缩影。各队都在探索人才培养,却成功者寥寥。未来,需构建更科学的青训评估体系,从选拔源头精准识别潜力股,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关注球员身心全面发展,加强与校园、社会篮球融合,拓宽人才通道。
北京首钢的尝试,虽收获曾凡博,付出是否与收获产生不平衡?其实不然,对于北京来说,收获一个国家队级别的曾凡博,对他们来说已然算是成功,毕竟多少球队的青训多年来一个能打上主力的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