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刚性兑付消失的时代,主动担责正成为金融机构最硬的通货。那场百分百兑付的黎明,不仅照亮了七千多个家庭的账户,更点燃了金融向善的星火。
2025年5月,深圳市奔达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平台客户未认领奖励资金的最终处置公告》,在平静的金融圈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公告称:“小康资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率先停止发标并启动清退工作,于2020年10月26日实现所有借款项目本息100%全额兑付,投资人没有一分钱缺失,真正做到了落袋为安。”
公告中的那句"2020年10月26日实现所有借款项目本息100%全额兑付"的声明,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五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夏天——当整个P2P行业陷入爆雷潮时,这家平台完成了一场近乎不可能的自我救赎。
2019年7月,深圳福田国际金融中心35层的小康资本总部弥漫着紧张气氛。随着上海、杭州多家P2P平台接连爆雷,投资人挤兑潮已蔓延至深圳。此时公司账户显示待偿本金达7.75亿元,而大部分资金却被冻结在关联企业深圳小康置业购买的商业地产项目中。
危急时刻,创始人陶三定做出了令同行震惊的决定:在尚有兑付能力时主动停止发标。这个被内部称为"壮士断腕"的抉择,比监管部门全面叫停P2P业务整整提前了三个月。财务总监李薇在事后回忆:"当时完全可以选择借新还旧拖延时间,但陶总坚持不能让投资人承担本金损失"。
停标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资产盘活。公司核心资产——通过深圳小康置业购买的佳兆业“未来城”项目3750万元定金已被冻结。为挽回资金,高管团队开启“双线作战”:一方面与佳兆业展开17轮谈判,最终促成对方同意将定金转为等值商铺;另一方面配合深圳经侦部门,将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私募基金份额等34项资产纳入监管账户。
2019年寒冬的深圳资产拍卖市场见证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12月5日,三处深圳前海商铺以低于市场价15%的价格紧急出让;2020年3月,公司持有的某生物科技企业股权被某国资机构溢价收购。每笔交易合同末尾都标注着相同条款:资金直接进入兑付专户。
2020年10月26日,深圳南山科技园会议中心挤满了投资人。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字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当最后一笔837万元的兑付款划转完成,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财务数据显示,此次清退共完成:
7324名投资人本息100%清偿
合计兑付资金9.17亿元
最迟一笔回款耗时462天
"我们本可以申请破产清算。"陶三定在兑付完成仪式上坦言,"但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在资产负债表里,在投资人的信任里。"这句话被铭刻在所有投资人的心里,与墙上挂着的"深圳市P2P风险处置先进单位"奖牌交相辉映。
小康资本的兑付奇迹恰逢中国金融监管重大转型期。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金融稳定法》正式实施,刚性兑付被打破的同时,企业自主担责成为新监管精神的内核。
“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不是慈善,而是生存法则。”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指出,“小康资本用9亿兑付金买回的不只是企业信誉,更是整个金融行业的道德基线。”
此次处置公告中,375万元未认领奖励资金将转入第三方存管账户。这些"沉睡资金"的命运,恰似一面映照行业变迁的镜子——五年前它们代表着P2P狂飙时代的诱惑,如今则转化为责任金融的活教材。
当佳兆业将当年冻结的商铺变更为"投资者权益保障中心",当重庆小康集团将金融科技纳入公益助学计划,人们看到的是:在刚性兑付消失的时代,主动担责正成为金融机构最硬的通货。
那场百分百兑付的黎明,
不仅照亮了七千多个家庭的账户,
更点燃了金融向善的星火。
如同那句被投资人反复传诵的承诺:"资金有期限,责任无终期",这或许正是穿越资本迷雾时,最该被永远认领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