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名叫《易术》,作者龚鉥(shu第四声),一位美籍华人,原著英文写成,在台湾翻译成中文,大陆出版。好像也暗合了这种心理治疗的文化整合与交融。
《易术》主要讲的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这种心理治疗的方式整合了东西方的理念。把传统中医的思想,道家的哲学与修炼,以及西方的格式塔(完形治疗)疗法、心理剧和一些绘画等等艺术治疗整合在一起。作者也很有特别的经历,出生在中国上海,中学去到台湾,大学毕业之后在美国读硕士博士、成家立业。
龚博士开始的专业是文学艺术方面,个人也有很好的艺术天赋,绘画相当的擅长,后面接触到莫雷诺的心理剧以及中医道家,感受非常深,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所以她心理治疗的实践就把传统中医、道家的思想以及养生操作,包括静坐以及西方的心理剧、绘画艺术、格式塔结合起来,在临床应用之中,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对这样的一个心理治疗技术,我的个人感受,第一是心理治疗一定有强烈的文化色彩。第二,心理治疗一定是个人化的,就以龚鉥博士为例,她这种心理治疗独特的方式就和她个人的成长经历相关,正因为统合了中西方文化,才有非常个人化的体验。这种从身体,心灵到精神的体验,最后真正化作了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心理治疗模式,非常的有意思。
我对书中作者讲到心路历程特别有感觉。对龚鉥来说,很多年来很有一种没有根没有家,像浮萍飘荡的感觉。她提到,每每在国际会议中一位代表要代表他的国家示意的时候,她要起立三次,一次是代表中国大陆,一次是代表中国台湾,一次是代表美国。所以当她遇见中医和道家的时候,就特别强烈的归属感。所以最后的最后,她是在她这种创造整合的心理治疗模式中整合了她自己,找到她的精神家园,然后惠及他人。
以下对书中内容部分摘抄以及个人述评,不做一一区分了。
首先是书名《易术》的解释。“易”是改变,跟《易经》的易有相同的意思(变易,《易经》“易”的解释之一),“术”是指一种方式,一种技术,所以“易术”是一种与改变共处的生活艺术。
道家对“道”和“德”的解释很有整体观。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真相,而德是每一个人的真相,所以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滴水,徜徉于大海的道之中。解释感和同一感非常好。
道家和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是因为气血阻塞和阴阳失衡,人们的全身包括身,心,灵是统一和谐运作的,而且相互影响,否则就会出现障碍和疾病。我对灵的理解就像是无意识的本体,或者是佛家讲的阿赖耶识。
书中提到易经的主要概念四个字:元亨利贞,也是对真善美的体现。元是初始,亨是通畅通达,利是和谐平衡,贞是坚定不移的规律。中国道家特别推崇自发和创造,包括道家讲的婴孩,也就是“朴”。所以龚鉥的整合之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完形治疗,或者叫格式塔治疗,也特别推崇一个概念,就是“持续性的觉察”,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叫真人,和道家思想相合。然后联通到莫雷诺的心理剧,他说真人是与神共创世界的伙伴。道家也特别提倡这种真人状态,就是天真,自然,尊崇本性。
完形治疗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有一个解释,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皮尔斯是这么说的,有机体对他们的环境以或大或小的强度做出行动以及反应,当强度变弱时身体的行为就转变成心理的行为。这样似乎说,心理是一个相对弱化的行为方式,它的能量消耗会更小一些。
同样整合前面关于中医和道家的解释。皮尔斯认为神经质人的问题是在于他们的能量不能流动,被束缚在未完成的事件里,所以他们对环境缺乏此时此刻的觉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缺乏“持续性的自我觉察”。所以他们很难聚焦于当下的经验,而是沉浸于过去的未完成的情境。
所以回到中医和道家的整体观,完形治疗就与此一致化,格式塔强调的也是此时此刻,因为这一刻就是一个整体,是整合的。黄檗禅师说,“在你面前的一切即是所有”,讲的就是这种纯然的体验。这种体验也如同佛教中的直观,所谓的“现量”。所以当聚焦于当下的每一刻,每一个变动,就可能有自发感,有创新感。
因此,纯然体验,既是道家修炼,也是完形治疗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总之,易术治疗的目的是在这个分裂和瓦解的世界中,创造出和谐和平衡,是一种整合和统合的历程。易术治疗事实上包含了东西方的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他们各自衍生的治疗技术或养生方法。
从龚博士的观点来看,情绪可以被看作无形的能量体,而行为与肉体的症状则被认为是有形的身体。情绪失衡经常会影响身体,所以在心理治疗之中,易术不仅处理情绪能量体,同时处理行为及身体。经由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的创造性历程,人们能将无形变为有形。无相变为有相,情绪状态成可见。
所以易术同时处理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情绪。对于心理障碍的解释,所谓内在阻塞束缚的能量,气血阴阳失衡,或者潜意识的冲突和冲动,可能只是同一个存在的不同文化表达。易术特别强调的自然自发创造,旨在突破阻碍,最终达到疏通,和谐,平衡。
读了此书有开拓思路的感觉,怎么可以这样啊?又怎么不可以呢?!易术或许可以参考,可以启发,但其实也学不来,太个人化了。最后的感慨,或者总结,非常认同曾经有人说过的:
一个人就有一种心理治疗。
注: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参考:[美] 龚鉥 易术:与改变共处的生活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