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我承认有点标题党了。
其实张雪峰和我外甥没啥交集,我今天是想把这两人做一个对照。
张雪峰上热搜了,因为他说可能要停播。
今天不讨论原因,就说他帮着报志愿有没有用吧。
必须说,大多数普通家长是搞不懂如何去填报高考志愿的,张雪峰能解决两个问题:
从这两点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只是代价也是有的,比如上万的填报费。
其实技术问题好解决,现在信息透明,认真听上一个讲座就能搞定。什么分数能报什么院校的什么专业,通过“掌上高考”这样的小程序也很容易模拟填报(基于前几年数据预测)。
至于院校和专业信息,对于“小白”海选是很有用了。但对于有目标有想法的孩子,可能还是跑趟学校、加个学校招生群、关注下院校官网和公众号更有效果。
今天我想问问大家,除了技术问题和院校信息,高考填报志愿还涉及到什么重要因素?
那就是人的因素。
孩子喜不喜欢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
他适不适合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
对于院校专业和从事工作,他有没有自己想法?
恐怕这几个问题是张雪峰无法解决的,但是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又相当重要。
张雪峰帮着填报志愿,其主要出发点是现实利益,特别是未来好不好找工作。
就业这个问题的确重要,只是即使立足于现实利益,对于一个高三学生来说,找工作这件事要在4年甚至7年以后了,属于预测未来。
而在预测4-7年后现实利益这件事上,张雪峰并不比普通人强,否则他也不会在前几年还在推荐土木工程。
然而,正是因为现实,张雪峰深受家长欢迎。
放眼望去,中国人大多属于悲观的现实主义者。
如果同样是中国人,换个环境生长会怎样?
我问:毕业后想干什么?
他说:我想造火箭。
我问:那有什么工作机会呢?
他说,刚拒了庞巴迪的offer(加拿大著名的飞机设备制造商),也不喜欢美国。上次北欧玩,天气不错(外甥很怕热,小时候来杭州冬天他只穿一条短裤),准备先跑北欧找工作。
听得我有点懵:啊,这么随意啊?即使有造火箭的想法,加拿大这份工作不是很好吗?在北欧找工作?还不如北美机会多呢!北欧天气好???除了夏天就是个阴间笑话好吧!!!
对于生存堪忧的人,现实点比较好。
对于想要成才的孩子,太过现实会限制发展空间。
规避风险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消灭可能性?
曾经好用的旧经验,未来还能不能继续管用?
一生关键的中国人,不敢浪费每分每秒,却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