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和我外甥

图片


哈哈哈,我承认有点标题党了。


其实张雪峰和我外甥没啥交集,我今天是想把这两人做一个对照。


张雪峰上热搜了,因为他说可能要停播。


图片
图片


今天不讨论原因,就说他帮着报志愿有没有用吧。


图片


必须说,大多数普通家长是搞不懂如何去填报高考志愿的,张雪峰能解决两个问题:


1、代为填报解决了技术问题。

2、提供了大量院校和专业信息。


从这两点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图片


只是代价也是有的,比如上万的填报费。


其实技术问题好解决,现在信息透明,认真听上一个讲座就能搞定。什么分数能报什么院校的什么专业,通过“掌上高考”这样的小程序也很容易模拟填报(基于前几年数据预测)。


至于院校和专业信息,对于“小白”海选是很有用了。但对于有目标有想法的孩子,可能还是跑趟学校、加个学校招生群、关注下院校官网和公众号更有效果。


今天我想问问大家,除了技术问题和院校信息,高考填报志愿还涉及到什么重要因素?


图片


那就是人的因素。


孩子喜不喜欢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

他适不适合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

对于院校专业和从事工作,他有没有自己想法?


恐怕这几个问题是张雪峰无法解决的,但是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又相当重要。


张雪峰帮着填报志愿,其主要出发点是现实利益,特别是未来好不好找工作。


就业这个问题的确重要,只是即使立足于现实利益,对于一个高三学生来说,找工作这件事要在4年甚至7年以后了,属于预测未来。


而在预测4-7年后现实利益这件事上,张雪峰并不比普通人强,否则他也不会在前几年还在推荐土木工程。


然而,正是因为现实,张雪峰深受家长欢迎。


放眼望去,中国人大多属于悲观的现实主义者。


著名的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在《从0到1》这本书里,也把中国人放在了“悲观+明确”的象限里。

图片

中国喜欢策划、规划和计划,对未来有明确的安排和路径,包括子女教育。

这可能是一种集体DNA,也可能是一种文化。或者是因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中国有一多半时间兵荒马乱的,让我们缺乏安全感,极具忧患意识,对未来严阵以待。


而美国人恰恰相反,属于不确定却乐观这个象限——不规划不储蓄,却相当乐观。

这和福利待遇关系不大,因为美国中下阶层的社保特别是医保很糟,中上阶层的医保好但是很贵。

如果同样是中国人,换个环境生长会怎样?


图片

刚好我有一个真实案例,同样来自北美。

上个月,我即将大学毕业的表外甥,和他母亲我表姐一起从加拿大回到杭州。在毕业和工作的Gap间,回趟国看看老人。

表姐属于很早的技术移民,外甥上小学前就去加拿大了,除了会讲几句中文,回到中国,表姐说他就是一个文盲。

外甥说想爬山,刚好又要扫墓。于是我们相约扫了墓,去爬公墓后的午潮山。

图片

边爬山边和外甥聊天,谈谈毕业后他的打算。

我问:毕业后想干什么?

他说:我想造火箭。


哦?想起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问起理想,都说自己要当科学家。

我问:那有什么工作机会呢?


他说,刚拒了庞巴迪的offer(加拿大著名的飞机设备制造商),也不喜欢美国。上次北欧玩,天气不错(外甥很怕热,小时候来杭州冬天他只穿一条短裤),准备先跑北欧找工作。


听得我有点懵:啊,这么随意啊?即使有造火箭的想法,加拿大这份工作不是很好吗?在北欧找工作?还不如北美机会多呢!北欧天气好???除了夏天就是个阴间笑话好吧!!!


当然,出于礼貌,我并没把这些想法说出口。何况信息量太大,我需要消化一下。

在消化过程中,我更加认清了自己:我也是一枚悲观的现实主义者,做事总想着趋利避害,少走弯路。

所以,面对一个在国外长大的年轻人:他的激情,在我眼里是心血来潮;他的浪漫,我感觉是没苦硬吃;他的自由,对我来说是随心所欲。

虽然我外甥在DNA上是个中国人,但是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人,一边结交白人女友,一边怀抱乐观的理想主义。

和国内很多人相比,他太不一样了,很少从我们所谓的现实角度来考虑问题,满脑袋就是“我想做就去做呗,又没啥大不了的”。

图片

图片

肯定有人会问,是不是因为家庭条件好,所以选择自由。其实并不是。表姐一家因为出国太早错过了国内红利,还很长时间处于“单亲”状态,自己又没有固定工作,单论物质条件,她留在国内的同学亲戚大多比她强。

但是看精神状态,我外甥反而是最“富养”的那个,学习热情被保护得很好,选择自由,随心而动。反倒是一些称得上富裕的家庭,危机感爆棚,按照“有利”而不是“有趣”,来安排孩子的一切。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规行矩步,不越雷池一步。

不瞻前顾后不计算得失的选择,是一件比爱马仕还奢侈的东东,感觉自己用不起。

过于现实,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对于生存堪忧的人,现实点比较好。

对于想要成才的孩子,太过现实会限制发展空间。


其实身边很多家庭,压根都没触及到生存问题,只不过家长太操心了,总想给孩子兜一生的大底。

恨不得能保孩子一生一世安稳。这份爱,真的比海还深。

图片

再说回高考填报志愿,也往往被恐惧驱赶而不是由热爱驱动,寻求一个最大化的未来确定性。

只是——

规避风险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消灭可能性?

曾经好用的旧经验,未来还能不能继续管用?

一生关键的中国人,不敢浪费每分每秒,却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不知道,哪种教育更好,哪种选择更佳。

但是我知道,像张雪峰这样的升学顾问,在我外甥那里,肯定是没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