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大脑:你的大脑里可能至少有1个塑料袋,附日常塑料使用注意事项

最近被“程序员点外卖需终身服药”的消息刷屏。高温食物导致塑料外卖盒释放有毒物质,再加上高盐高油的双重buff,长期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心血管疾病。

图片

塑料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人们最初对塑料的关注仅限于环境污染,渐渐发现环境污染导致了食物链污染,最终反噬到了人类自身。

最近几年的多项研究中发现,人体的内脏器官、血液、大脑中都含有微塑料颗粒。患有痴呆症的人脑中的微塑料含量有约为 7 克,相当于1个塑料勺子的重量。甚至在新生儿的第1次大便中也能找到塑料碎片。

本篇将以塑料为第一人称视角,看看塑料的历史,对人类身体和大脑的影响,以及探讨我们如何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1. 塑料的一生

我叫塑料,诞生于1862年,从我诞生至今,我的“塑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初登舞台:在1870,我替代象牙成为制作台球的主要材料,所以有人说我的出现挽救了无数大象的生命。我被用来制造梳子、胶片等等。但那时的我脾气火爆(易燃),电影《天堂电影院》里胶片起火,阿尔弗雷多烧伤就是因为我。

黄金时代:接着,人类不断探索我的不同种类。在二战时期,因为物资紧缺,加上我成本低、耐用、便利,我被用来做成降落伞、绝缘层。

战争结束后,我开始入侵人类的生活:塑料袋、泡沫盒、轮胎、衣服、牙膏、玩具、去角质类清洁剂中。是的,你没看错,很多去角质产品或清洁产品,比如牙膏、磨砂膏中也会加入塑料颗粒。我开始无处不在。

危机时刻:突然有一天,人类发现河面上、海洋里,草地里都是我,我还害死了无数海洋生物,人们开始换了一个视角看我。

我原本“稳定”的优点,也成了缺点“无法降解”。我会不断分解、分解、分解,直至分解成人类肉眼看不见颗粒。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有多小,这么说吧,人类的一根头发的平均宽度约是75微米,我的微塑料颗粒小于5毫米、纳米塑料小于 1 微米。作为纳米塑料,我可以渗入人类细胞。

而如今,从最高的山顶到最深的海沟,都有我的身影。我在云层中,在空气中,在水中,在食物中,也动物的身体中,当然,也在人类的身体中。我遍布人类的大脑、内脏、血液。

在2019年,人类每年新生产的塑料有4.6 亿公吨。重量大概相当于460000座埃菲尔铁塔。如果换成塑料瓶,平铺满整个上海,能堆叠出8层住宅楼的高度。

我真正做到了无处不在,而且越来越多。我只要被生产出来,就可以存在百年、千年。

2. 微塑料如何损害身体和大脑

我从提取到变成废弃物,整个过程都影响人类健康。我在生产、回收过程中,会释放有毒物质,释放在环境中,最终进入人们体内。

在被使用过程中,我会出现磨损,脱落成微塑料、 颗粒。

图片

再加上在生产过程中,我会被加入各种添加剂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阻燃剂(如多溴联苯醚)、双酚 A等等。如果生产商对我的违规制造、以次充好,或者消费者对我的滥用(不能加热的加热,或者使用时间过长)。我在使用过程中就会释放有毒物质,当然,即使我脱落成了塑料颗粒,也依然会释放有毒物。

虽然说,抛开剂量不能谈毒性。但随着塑料制品越来越多,以及环境中存在的塑料颗粒增多,人体的塑料颗粒也在增加。

2025年2月的一项研究对比了2016 年和 2024 年去世的人死后身体的微塑料含量,发现2024年去世的人微塑料颗粒更多,而且大量聚集在大脑中。

图片

1)微塑料会堵塞血管

血液中的微塑料颗粒,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器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图片

2)免疫系统紊乱,代谢异常

微塑料在体内积累会导致组织功能障碍和慢性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紊乱、慢性炎症、导致激素失衡的内分泌腺影响以及代谢功能障碍。

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各种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阻燃剂(如多溴联苯醚)等添加剂是内分泌干扰物,与癌症、生殖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相关。例如,儿童玩具中常检出短链氯化石蜡,干扰甲状腺功能。

3)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大脑功能障碍

塑料颗粒可以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诱发或加重帕金森病和其他与神经有关的痴呆症等疾病。

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环境雌激素双酚A对脑和行为发育的影响》中指出,塑料颗粒会引发在大脑中引发炎症反应,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干扰海马体突触可塑性,损害记忆形成。

3. 怎么办

我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谁也无法完全避开我。

但无论如何,人类还是可以减少对我的滥用、误用,尽可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1)二八法则,详细说说食品级塑料选择,避开主要伤害

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瓶装水是主要的塑料来源,国内情况可能略有不同。

国内日常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打工人的外卖盒,父母一辈用的保鲜膜、各种廉价的塑料制品餐具、桶装水灌装水等,这些都属于食品级塑料制品。

食品级塑料制品的选择:选择食品级塑料制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执行标准必须是GB 4806.7-2023(2023年版相对于2016年版补充了更多内容);2)满足对应的材质标准(比如外卖盒选PP5);3)认准“食品接触用”或“食品包装用”等标识4)婴幼儿产品需额外标注“BPA Free”字样。

下图是保鲜袋包装图,除了材质、执行标准、食品接触用标识,还有总迁移量供参考。

图片

日常用的餐具要注意的:餐具里要注意的,是“仿瓷碗”,看起来像是陶瓷,实际上是三聚氰胺和甲醛聚合加工,经模压成型的。这种材质的餐具要注意:1)带有MF标识的才能盛放食物;2)不能放在微波或烤箱中加热;3)不能盛放酸性、油性、碱性食物;4)日常清洗的时候不要用钢丝球,避免破坏表面的亮膜;5)出现发黄、发黑、破损就不要再使用

图片

再说外卖盒,市场上常见的餐盒主要有: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如果是PS制品,是不能盛放高温食物的。可以在点外卖的时候注意下塑料餐盒上的标识,不符合食品级塑料制品的标准,就别点了。

图片

再说保鲜膜:很多人会选便宜的保鲜膜,或者在超市扯包装袋回家当保鲜膜。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接触油脂食物或加热。市面上的保鲜膜材质分为:聚乙烯( 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

能加热的只有PVDC材质,像下图的这种PE材质能直接接触食物,但不能超过110摄氏度,不能微波加热。

像超市里用来裹生鲜的,一般是PVC,延展性很好,但这种其实不能接触肉类、熟食,更不能加热了。

图片

桶装水瓶装水:尽量自己烧水喝,如果不得已选择桶装水或瓶装水。

要注意:1)桶装水的桶一般是PC或PET材质,PC材质耐热到70度,PET不耐高温。使用桶装水时,要注意避免高温暴晒,在选购桶装水时,要认准正规品牌,检查桶底标识避开劣质桶,拒绝颜色发暗、有异味的“黑桶”。2)瓶装水,比如矿泉水、瓶装饮料等,是PC材质,高温天不要放在室外或车里,也不要循环使用。

更多:超市塑料袋也一样,选择直接接触食品时,注意看是否符合GB 4806.7标准和食品,下图这种就不要用来装肉类或熟食。

图片

2)更多塑料类制品

除了食品类,衣物、玩具等也有诸多塑料制品。这不,正在写这篇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新闻。

图片

a. 避开三无产品,认准国家标准

图片

b.根据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塑料制品

图片

图片来自:小红书小美家居小百科

如果觉得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照问AI。

图片

最初只是想写塑料颗粒对大脑的影响,写着写着发现塑料使用中的坑竟然这么多。

不知道你看到这里是什么感受,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茨威格的那句话:“所有命运赠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人类社会发展中享有的种种便利,也早就暗地里标好了价格。

References

[1]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5041

[2] https://peerj.com/articles/13503/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4-03453-1

[4] https://www.rts.com/blog/plastic-pollution-in-the-ocean-facts-and-statistics/

[5] https://www.sciengine.com/SCI%20SIN%20Vitae%20C/doi/10.1360/zc2009-39-12-1111

[6]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9b01517

[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074586/

[8]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r8243

[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envhealth.3c00053

[10] https://www.ciel.org/reports/plastic-health-the-hidden-costs-of-a-plastic-planet-february-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