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富豪“左手倒右手”式重组,这家“转型专业户”收获七个涨停板

在近期低迷的A股市场上,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滨海能源”,SZ:000695)是持续受到资金炒作的“大热门”。

今日(6月3日)上午10:18,滨海能源直线拉升封至涨停,虽然在中午收盘前打开涨停,但下午两点后又封住涨停直至收盘。最新股价15.90元/股,总市值32.1亿元。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滨海能源5月19日以来收获的第七个涨停板。在此前的连续多个一字涨停后,股价有所震荡调整,但目前仍在高位,资金炒作热度还在。

华夏能源网&零碳资本论(公众号zbl3060)注意到,滨海能源此轮股价上涨与近期公司披露的一则重大消息有关。

4月30日,滨海能源发布停牌公告称,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旭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阳集团”)等4家公司持有的旭阳化工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阳化工”)100%股权并拟向35名投资者定增募资。5月19日,滨海能源复盘后就开启连续涨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旭阳集团的实控人为杨雪岗,旭阳化工也是杨雪岗旗下公司。杨雪岗是河北邢台的知名富豪,在《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杨雪岗家族以115亿财富位列榜单2295位。

这是一起典型的“左手倒右手”式资产重组。重组完成后,滨海能源将被注入上百亿资产,是现有资产规模的11倍,同时公司业务将转型为尼龙新材料生产为主,获得新的讲故事的题材和空间。

“蛇吞象”并购背后,百亿富豪的资产大腾挪

滨海能源成立于1997年,目前主要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法人是张英伟,前三大股东是旭阳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阳控股”)、天津京津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津文化”)、方雪芳,持股比例分别为24.85%、5%、3.92%。

滨海能源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7.55元/股,虽然标的资产的最终交易价格尚未确定,但这是一场“蛇吞象”式并购,所以才会在资本市场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滨海能源总资产为13.27亿元,而旭阳化工的总资产约为145.8亿元,后者资产规模约为前者资产规模的11倍之多。

业绩方面,2022年以来,滨海能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收4.15亿元、3.44亿元、4.93亿元、9595.71万元;分别亏损1.02亿元、1810.90万元、2813.42万元、984.95万元。

相比之下,旭阳化工的业绩亮眼的多。重组预案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旭阳化工的的营收分别达到92.76亿元、103.11亿元、24.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48亿元、2.38亿元、2111.94万元。

图片

由此来看,此次业务重组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挽救滨海能源难看的业绩,同时将杨雪岗手中的化工资产弄上市。

杨雪岗1965年2月出生于河北邢台,1985年7月毕业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建筑专业,分配到河北省邯郸地区水利局东武仕水库管理处,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办公室主任,1988年升任河北省邯郸地区水利局东武仕水库管理处副处长,一直到1994年12月。

1995年,杨雪岗丢下“铁饭碗”,下海创立了邢台旭阳焦化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到北京创立集团总部,成立旭阳集团有限公司,任旭阳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有意思的是,在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间,杨雪岗还担任了两年的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经过30年的创业,如今的旭阳集团已成为横跨焦炭、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科技、数字、煤炭等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河北邢台、定州、乐亭、沧州,山东郓城、东明,山西孝义,内蒙古呼和浩特、商都,江西萍乡和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等11个化工园区。2024年,旭阳集团销售收入1086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41位),中国化工企业50强(第28位)。

图片

华夏能源网&零碳资本论注意到,杨雪岗和旭阳集团还在运作另一起上市公司并购案。3月31日,有着“中国氢能第一股”之称的亿华通(SH:688339)突然发布公告称,拟以股份支付方式,并购定州旭阳氢能100%全部股权及资产,中国旭阳集团还配套约5.5亿元认购亿华通新增A股股份。

对亿华通的并购如果顺利完成,杨雪岗就将手中的氢能资产装上市,并将拿下亿华通A股和H股两个资本平台。

上市以来第四次,“转型专业户”要讲新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滨海能源此前已经进行过多次资产重组,是典型的“重组专业户”。

滨海能源早在1997年就完成上市,彼时主业为涂料及颜料业务。但业务发展不佳,公司连年亏损,2001年至2003年先后亏损2894万元、7427万元、2376万元。

为解除退市危机,2003年,滨海能源首次资产重组。彼时,公司与原控股股东签订《资产置换协议》,置出涂料类资产,置入热电类资产,并在2004年将公司名字由天津灯塔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变成热电联产。

但热电联产业务并未帮助滨海能源一飞冲天,2005年,滨海能源盈利3021万元,之后便一路下滑,到201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仅为388.3万元。期间,滨海能源推出过第二次资产重组方案,但以失败告终。

2014年,滨海能源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旗下9家出版社,但最终无果。虽然收购失败,但2015年9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控股子公司京津文化通过股权受让获得滨海能源25%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随后京津文化推动滨海能源布局文化产业。

2017年,滨海能源第三次启动资产重组,公司耗资1.33 亿元收购海顺印业51%股权。收购完成后,滨海能源将业务拓展至印刷行业,主营业务变为包装及出版物印刷。

但转型没几年,滨海能源再次陷入亏损。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5亿元,同比下滑7.63%;亏损1651.40万元,同比下滑223.89%。虽然有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但当时的滨海能源已被投资者质疑为“空壳公司”。

2022年,随着旭阳控股成为滨海能源新的实控股东,杨雪岗成为滨海能源实控人,公司再次启动转型。

2023年3月,滨海能源向京津文化出售持有的海顺印业51%股权,就此退出包装印刷领域。同年10月,公司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签署相关投资协议,开始进入新能源负极材料行业。

但随着近年负极材料行业供过于求,滨海能源的业绩毫无反转迹象,连年亏损。于是,公司在今年开启了第四次资产重组,也就是这次杨雪岗主导的“左手倒右手”式的资产大腾挪。

图片

滨海能源10大股东持股情况

从具体业务看,滨海能源主营业务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旭阳化工是以尼龙新材料生产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涵盖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弹性体等,公司的己内酰胺产能达75万吨/年,2024年约占全球市场份额6.1%,位居全球第二位。

滨海能源称,完成收购后,公司将新增尼龙新材料业务,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主业并行发展的业务格局,有利于公司拓展业务版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到底这一次的转型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检验。对业务众多的旭阳集团来说,可注入的资产很多,将来可讲的新故事也有很多。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