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军备局发布的信息请求显示,美空军寻求两种新型导弹:一种与现役AIM-120 AMRAAM尺寸差不多,追求最大射程的低成本方案;另一种仅为AMRAAM大小的一半,以增加战斗机和无人机的武器装载量。这不仅反映出美军对“弹匣深度”的担忧,也凸显了未来空战中防空任务的重要性,而非单纯争夺制空权。美国空军正加速研发低成本、高速、小型空对空导弹,以装备其新型忠诚僚机无人机及其他平台,标志着其作战理念的重大转变。
美空军的这一举措直接针对日益增长的低成本威胁,如无人机、亚音速巡航导弹等。红海地区的近期作战表明,使用昂贵的AIM-120D(单价超100万美元)或AIM-9X(约45万美元)拦截廉价目标并不经济。新导弹的目标成本仅为25万美元,生产周期要求在合同授予后24个月内达到1000发的产能,显示出美军对快速部署和经济性的迫切需求。
小型导弹的设计特别适合忠诚僚机无人机和察打一体无人机等平台,这些平台旨在作为“导弹卡车”,为F-15E、F-16等战斗机提供火力支持。采购需求还提到地面发射可能性,表明美军正探索多平台、多用途的防空体系。这种灵活性对于应对中国等对手的远程打击能力尤为关键。
美空军的采购需求强调开放系统架构、成熟硬件重用和双向数据链,表明其希望通过技术整合降低成本并提高导弹灵活性。然而,F-35和F-22等隐形战斗机未被明确列入新导弹的搭载平台,显示美军可能优先为非隐形平台和无人机配备此类武器。这可能意味着美军在隐形战机的“弹匣深度”问题上尚未找到理想解法。
此外,采购需求对“中等机动性”目标(如预警机、轰炸机)的关注,表明新导弹更适合防空而非高强度空战。这与美军近年在中东应对伊朗无人机和导弹袭击的经验相呼应,但也暴露了其在高端空战能力上的相对保守。
相比之下,中国空军在空空导弹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的PL-15导弹射程远远超过AIM-120D,且已广泛装备歼-20等先进战机。此外,中国在无人机和远程防空系统(如HQ-9和S-400的改进型)的整合上展现出系统化优势。美军对廉价导弹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在弹药射程和生产能力上领先的回应。然而,中国在高性价比武器系统的研发和量产能力上已建立优势,尤其是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领域,其成本效益可能进一步削弱美军的传统技术优势。中国为察打一体无人机、武装直升机列装有专业的空空导弹,比如天燕-90,珠海航 展上还有多种廉价防空导弹,说明我们有成熟的廉价无人机产业链。
美空军对廉价空空导弹的追求,反映了其对未来空战形态的重新思考:从争夺制空权转向多层次防空体系的构建。然而,中国的远程导弹、无人机和防空系统已形成综合优势,可能在未来空战中占据主动。美军能否通过快速研发和部署低成本导弹扭转局面,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