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投资者大会上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小米汽车业务将于2025年内实现盈利,而备受瞩目的小米YU7车型售价绝非网传的“23.59万白菜价”。
这场硬核辟谣背后,是小米汽车用35亿智驾研发砸出的技术底牌,更是雷军“五年磨一剑”的机器人与芯片布局首次浮出水面。这场豪赌,能否让小米在造车红海中杀出重围?
YU7定价迷局:雷军为何敢说“不可能”?
当“23.59万买小米汽车”的传闻席卷全网时,雷军直接甩出实锤。雷军首度披露YU7智驾系统研发预算达35亿,单这一项已超过部分新势力车企全年研发支出,结合小米硬件综合利润率永不超过5%的铁律,YU7若定价23.59万,意味着其BOM成本需压至22.4万以下,而同级竞品(如Model Y、智界R7)成本普遍在25万+。
与此同时,雷军放言“三到四季度盈利”,背后是小米汽车的三重杀手锏。
依托小米生态链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将造车成本压缩至行业均值80%以下。据透露,小米汽车工厂已试点自研机器人技术,单线产能提升30%,人工成本降低45%;SU7上市首年交付超13万辆,YU7若复刻这一表现,将直接拉动毛利率突破15%;小米自研芯片即将上车,雷军透露“芯片成本比外采降低60%”,仅此一项可使单车利润提升2-3个百分点。
小米造车能否打破“规模陷阱”?
尽管雷军描绘了一幅“技术驱动盈利”的蓝图,但挑战依然严峻,从“为发烧而生”到“为造车而战”,雷军正用小米式极致效率重构汽车行业规则。当35亿研发砸向智驾、机器人与芯片的“铁三角”,小米汽车的故事已不再是一辆车的成败,2025年的盈利承诺,是雷军的军令状,更是中国新能源车市最危险的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