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从“家庭独扛”到“社会共担”

健康、稳定的生育率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更是国家繁荣的保障。

《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定义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框架——从“怀得上”“生得好”到“养得起”的全周期护航。

这份被学者称为“颗粒度最细、执行力最强”的生育政策纲领性文件,恰与济南的基层实践形成时代共振:济南舜华社区“巩大妈工作室”的墙上,20对新人的结婚照组成温暖的拼图;龙洞街道托育园里,三胞胎妈妈重返职场的身影轻快如风;玉兰花园幼儿园的沙池边,孩子们用沙土垒出“理想的家”……济南市政协“向阳而生 育见未来——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商量,从婚育、生育到养育等全周期进行深度调研,拼合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现代图景——以制度创新分担生育成本,以文明温度尊重生命选择。

当婚育焦虑、养育压力与教育内卷形成三重枷锁,生育友好已不仅是人口数据修复的技术命题,而是文明演进的价值标尺,更是对生命选择权的深度尊重。

三孩妈妈雷蕾呼吁“弹性工作制”,其需求是取得时间的自主分配权;托育收费做到比市场价低,实则是公共服务对家庭功能的补充;职教学子听见“成为能工巧匠也是贡献”,是在解构功利主义评价的片面。济南实践揭示生育友好的内核:通过制度创新,将“生育”从私人负重转化为社会共担,让生命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实现动态平衡。

从“政策高度”落地到“民生温度”,要突破三重枷锁。

社会共治破解“生不起”。“社区嵌入式托育”将政府闲置用房转化为育儿空间,减少了公共设施与家庭场域的物理隔阂;国家鼓励“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妈妈岗”认证制度则赋予企业社会属性,以济南大智教育集团为例,女员工已享受“家长会假期”。

代际责任重塑“生不好”。从市妇联“出彩女生课堂”前置婚育教育,到卫健部门将生殖健康干预提前至青春期,再到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筛查病种的不断改进,国家“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导向在济南转化为政策端口持续前移。其突破在于将生育能力保护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弥合个体生育知识断层造成的生育代价。

教育改革回应“养不了”。当文件倡导“多元成才评价”,济南职教贯通培养正在不断扩大,托育园的团队游戏正替代填鸭式教学。让教育从“人生锦标赛”回归“成长马拉松”,才能卸下“鸡娃焦虑”的重负。

在国家政策与基层实践的链接中,济南市政协“商量”平台展现出独特价值。在基层调研中捕捉“高价彩礼”“全职妈妈”“鸡娃焦虑”等现实困境,联动卫健、妇联、教育、人社等部门进行政策直达,营造“15分钟托育圈”“好妈妈俱乐部”等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这种在“民生痛点-民主协商-政策创新”中形成的闭环,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当前全球生育率塌陷的图景中,韩国女性将生育称为“死刑缓期执行”,日本学者悲叹“失去的30年实为失去的一代人”。面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中国的破题之策日渐清晰:变“家庭责任”为“文明投资”,济南“梯次补贴”印证了生育友好的“友好”回报率;变“数量焦虑”为“质量革命”,发挥人才优势,引导人力资本增值超越人口数量递减曲线。

在幼儿园的“过家家”游戏区,孩子们模仿医生问诊、厨师烹饪的稚嫩身影,恰是未来社会的微缩投影。当政策设计者以儿童视角规划城市,当企业会议室为母乳喂养预留角落,当高考标语换成“成为你自己”——这些细微处的转变,终将汇成生育友好型社会文明进阶的磅礴力量。(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苏晓萌)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