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 | 衡量实力:中国制造业实力追踪报告

图片

前言:

中国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快速崛起的关键。然而,随着美国、欧洲和其他经济体寻求捍卫和培育自身制造业,中国的工业实力已成为竞争的根源。面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国不断努力要成为“制造强国”,引领世界高价值、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本追踪报告通过相关图表分析了这些动态,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以及中国为巩固其未来几十年工业超级大国地位所做的努力。

图片| 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中国迅速从落后态势跃升为全球制造业领军者。 2004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份额不到9%。到2011年,中国超越欧盟,成为全球制造业领军者。此后,中国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66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29%,超过其后四大制造业经济体(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的总和。

*全球制造业产出 | 制造业增加值(万亿美元)

图片

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引发全球贸易格局巨变。几十年来,中国制造商利用劳动力优势、规模经济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中国生产商在全球市场上销售产品,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更便宜的产品,但许多国家的制造业却难以与之竞争。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冲击”。这些转变的许多影响至今仍在持续,随之而来的政治反弹促使许多发达经济体对关税和产业政策的需求日益增长,因为它们试图提高自身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制成品贸易差额 | 净出口额(万亿美元)

图片

图片

| 中国如何成为制造业强国

经济自由化催化了中国制造业的繁荣。中国成为制造业领先者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发起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转变。这一转变向大量外国投资敞开了大门,这些投资用于建设工厂和工业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中国工人大批从农村农业产业迁移到城市制造业中心,提高了经济的劳动生产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壁垒的减少为中国制造商带来了额外收益。在劳动力、充裕的资本和宽松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制造业从 1995 年到 2015 年以年均12% 的速度增长。

*外商直接对华投资 | 人民币(十亿元)

图片

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受到国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出口导向型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20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海外需求减少,中国制造商将重点转向国内市场,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政策也发生了转变,将制造业产出引导至国内投资,例如升级工厂和基础设施,以生产更先进、更高价值的产品。

制造业产出的国内外目的地对比 | 增加值(十亿美元)

图片

沿海省份发展成为制造业中心。在改革开放时期,沿海省份享受到了优惠待遇和更大的自由化程度。沿海省份的制造业受益于较低的运输成本、更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为指定经济特区提供的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

以制造业企业数量衡量,广东、江苏和浙江省已成为制造业活动的热点地区。过去十年,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中心的制造业有所下降,原因是这些城市已将重点从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科技和服务业。如今,由于沿海省份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内陆省份正开始向制造业转型。

图片

| 攀登价值链

中国制造商已从生产廉价、低附加值产品转向生产更复杂的产品。 1995年,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电子产品占比不到9%。到2020年,这一局面发生了逆转:电子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4%,而纺织品仅占10%。

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攀登价值链”,需要资本投资和技术专长来建设和运营升级的制造设施。在前几代的产业规划中,中国制造商从外国公司吸收了这些生产要素,导致技术转让引发摩擦,并加剧了2010年代的贸易紧张局势。然而,在某些领域,中国科技领军企业如今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国际竞争对手,因此必须更加依赖国内创新。

*高附加值出口转型 | 选定行业增加值出口占比

图片

尽管取得了进步,中国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正在大力投资产业政策,以主导战略领域。2015年,中国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在十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新型先进信息技术;自动化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装备;电力设备;农业装备;新材料;以及生物制药和先进医疗产品。

中国政府正大力支持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在产业政策上投入巨资,通过补贴、研发支持、低息信贷、优惠税率和其他措施扶持企业。CSIS的一项研究估计,2019 年中国在产业政策上的支出相当于其 GDP 的 1.7% 以上,远远超过研究对象中排名第二的国家(韩国)的两倍,是美国当时水平的四倍多。

为了提升价值链,中国制造商正加大对制造业研发的投入,以推动创新。研发对于创新过程以及生产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至关重要。在中国,制造业研发支出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近两倍,其中近一半集中在电子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中国的整体研发支出仍然落后于美国,但以占GDP的百分比来衡量,两国已开始趋于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来在支持研发方面发挥的作用大于美国,但企业资助的研发在两国仍然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各行业研发支出 | 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医药化工、金属加工、金属制品、塑料橡胶、非金属矿产品、运输、其他等

图片

在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出口大幅增长。近年来,中国已迅速从乘用车净进口国转变为庞大的净出口国。同样,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量(全球能源转型努力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也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在这两个行业,中国制造商在创新和价格承受能力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占据了巨大的全球市场份额,并在此过程中削弱了外国竞争对手。然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快速崛起打破了既有市场模式,引发了西方保护主义的反制措施,包括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

*关键制成品出口激增 | 十亿美元

图片

在计算机芯片和飞机等关键战略技术领域,中国的制造能力仍然落后于竞争对手。尽管中国雄心勃勃地致力于在这两个领域促进自主创新,但中国本土的龙头企业与全球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

中国培育国家半导体产业的雄心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将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尽管长期以来一直将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领域,但中国半导体产业仍在继续进口关键的半导体制造设备,这使其面临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的风险。

事实证明,飞机制造对中国来说也充满挑战,中国航空公司仍然依赖美国和欧洲行业领先企业波音和空客开发的飞机。随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架国产飞机C919的首次亮相,中国终于在缩小这一差距方面取得了进展。

*关键行业依赖进口 | 十亿美元

图片

图片

刊载: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2025年6月3日 | 编译:24时观象台

图片